來得快的東西,往往去得也快!(好文)

2019-10-05   心成一閱

《小窗幽記》中有句話說得很在理: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相處不累、久處不厭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無論和誰,都別熟得太快。

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同樣適用於人際關係。

1

與人相處,切莫交淺言深

《後漢書》中有言:「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

剛認識沒多久,連對方的人品都不清楚,就將自己最深處的想法和盤托出,是不明智的。

宋朝時期,有位李郎中,開了一家中藥鋪。

某天,有個突然得了怪病的人上門來,急匆匆地請李郎中治病。

李郎中不負「妙手回春」之名,開了幾貼藥,便把病治好了。

病人親自登門答謝,李郎中更是熱情款待,備上了好酒好菜,兩人相談甚歡。

在推杯換盞中,李郎中聊到了自己在朝為官的幼時鄰居,還連帶地說起了這個鄰居不為人知的糗事,兩人一齊哈哈大笑,愜意得很。

過了一段時間,李郎中的中藥鋪遭官府查封,不明所以的李郎中一經打探才知道,原來是先前那位病人將鄰居的糗事傳開了去。

導致鄰居身邊的官員紛紛在私底下竊竊私語,取笑鄰居。

一向好面子的鄰居氣不過,就伺機找他麻煩。

斷了門路的李郎中去質問病人,病人卻說,「這是秘密嗎?感覺我們剛認識不久,如果是不可見人的秘密,你又怎麼會告訴我呢?」

李郎中被問得啞口無言,只怪自己當初對病人還不熟識,就暢所欲言,現在後悔也晚了。

人性難辯,與信任的人說話尚且得小心隔牆有耳,更何況對初相識的人呢?

也許你叮嚀著說要保密的事,他轉身就告訴了別人;

也許你敞開心扉、訴說衷腸,他未必就能感同身受。

到頭來,怪得了誰呢?

既然交情淺,話題又何必聊得太深入呢?

2

熱情過了度,就會缺了邊界

在人際交往中,最令人反感的便是多管閒事,別人不想他管,他偏要插一手。

不多管閒事,並非要求人冷漠,而是要把握好分寸。

有時候熱情過了度,就容易逾越本分,觸碰他人的底線。

讀者阿強曾到後台留言分享他的經歷:

他搬新家後,認識了隔壁一對很熱情的夫婦,黃阿姨屬於自來熟的性格,第一天認識就過來幫忙,阿強滿是心懷感激。

到了傍晚,收拾得差不多時,黃阿姨看到阿強家裡的盆栽,跟他說擺電視櫃旁邊不好看,讓他挪到屏風邊,說那裡風水好。

阿強客氣地再三拒絕,說有自己的考慮,黃阿姨卻自己動起手來,一邊挪動一邊說:「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是不懂這些。」

阿強無奈又有點生氣,覺得黃阿姨有點管過了頭。

氣氛也從一開始的其樂融融,變成最後的不歡而散。

有些事,可能是出於好心替人張羅,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的生活橫加議論和干涉。

有些話,點到為止即可,再多說,便是對他人隱私的冒犯。

太不把自己當外人,並不是耿直的真性情,有時反而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和困擾。

熟得太快,就容易口無遮攔,言行舉止沒有分寸,是人與人相處的禁忌。

熱心的分寸沒把握好,就容易被誤以為刻意討好;

友善的分寸沒把握好,就容易被當成有利所圖;

關心的分寸沒把握好,就容易被認為是多管閒事。

結果好心做了壞事,弄巧成拙,尷尬得很。

對於很多人來說,得體的待人處事,勝過毫無分寸的耿直。

不隨意插手,不輕易造成別人的困擾,這樣的關係才最舒服。

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尊重別人生活,才是真正的修養。

3

慢一點的關係,更長久

曾有人向大師請教,「什麼樣的關係最長久?」

大師指了指院子裡的花叢,說:

當它是種子,需要土壤的時候,提供好的土壤;

當它開始萌芽,需要更多水分的時候,給與足夠的水分;

當它已長成,需要修剪的時候,為它除蟲。

到什麼階段做什麼事,若操之過急,反而適得其反。

每一段感情也都有它自然發展的規律,若是因一時著急而揠苗助長,只會得不償失。

無論與誰相處,無論再怎麼相見恨晚,也別熟得太快,給雙方的關係多一點空間,才能有更多的來日方長。

慢一點,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彼此;

慢一點,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看清真心。

慢一點,才能久一點。

畢竟,來得快的東西,往往去得也快。

因此不必著急,更無須擔憂,慢一點的感情,經過歲月推敲,耐得住時光流轉,更能細水長流,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