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有兩個孩子,大寶5歲,小寶3歲,都是特別調皮的時候,但是他們家從來沒有孩子吵鬧,雞飛狗跳的事情發生,兩個孩子都特別乖,尤其是大寶,乖巧聽話,簡直不像是5歲的孩子。
記得每次周末去公園玩耍的時候,我們總會帶很多的玩具一起玩,大多小朋友都會玩自己的玩具,如果喜歡別人的,可以經過別人的同意以後再進行交換,當然,常常因為不願意交換而吵鬧,但是鄰居家卻從來沒有這種事兒,他們家的兩個孩子,總會毫不猶豫的跟別人交換,即使碰到不喜歡的,也會皺著眉頭看看媽媽,然後趕緊給小朋友。對比自家小霸王,總感覺他們家孩子可憐兮兮的,特別的心酸,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性格吧。
01什麼是討好型性格?
討好性格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沒有自信,太在乎他人,常常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抬高別人,貶低自己,甚至是為了取悅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像美國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在《薩提亞轉化式家庭治療》一書中說的,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視自己的感受,認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盡力取悅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
記得之前看過的《芳華》,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當屬「活雷鋒」劉峰,他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片子中幫大家托包裹,吃碎掉的餃子皮,幫忙追豬,幫炊事班班長打沙發,把進修名額讓給別人,在負傷之後全然不顧自己的傷勢堅持守護戰友的屍體等等。這些在我來看,也屬於討好型性格的一種,為了取悅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02討好型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1.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想要討好父母,討好別人,大多是沒有安全感導致的。在孩子0-3歲的時候,是安全感的生成時期,此階段對安全感的需求特別大,尤其希望有父母的陪伴,如果此時父母沒有陪在身邊,甚至是父母給不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比如有了二胎,然後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二寶身上,沒有時間精力去很好的陪伴大寶,也會導致大寶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缺失的孩子,他們會變得特別敏感,自卑,會刻意的去討好別人,這裡的別人包括父母,包括身邊的同學朋友,就為了去融入他們的生活,讓自己有點安全感。
2.父母的控制欲太強
一般來說,討好型性格的形成,都是因為父母的控制欲太強烈。
如果父母太強勢,總想著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生活,而孩子為了讓父母開心高興,甚至只為了一個讚賞的眼神,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與意願,去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活的沒有自我。說白了,就是在父母不當的教育下,孩子沒有自信,時間久了,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失去自我,貶低自我價值,產生自卑心理。
3.父母也是討好型性格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身教最為貴,行知不可分」。
無聲的身教往往勝過有聲的言教,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優秀品質的養成,都與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如果父母也是討好型性格的話,那麼孩子很容易被其影響,也變成討好型性格。
「別那麼不懂事兒,讓別人看笑話」「別去比人家玩,凈給人添麻煩」「要懂得分享,不要太自私」…討好型性格的父母,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非常低,會不由自主的犧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滿足別人孩子的需求,照顧別人孩子父母的情緒,這些行為都在傷害孩子,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形成討好型性格。
03討好型性格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討好型性格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改善,他們的生活會特別累。
他們對別人的情緒特別敏感,別人有一點不悅都會及時捕捉到,總以為是自己的錯;他們會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沒有自信,總以為自己一無是處;他們不懂得拒絕別人,再不情願,也會把別人的事兒攬到身上,吃力不討好;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明明很喜歡,卻別人的喜歡而退讓;他們沒有原則,為了討好別人,在生活中沒有原則,任由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指指點點…最後再這種壓力下,他們會成為這三種人:
1.虛偽、心口不一:討好型性格的孩子,他們表面上處處為別人著想,實際上卻十分的,處處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為一種表演與扮演,俗稱會做人。
2.中國式「老好人」:就像很多討好型性格的大人一樣,把別人的話看的特別重,生活中為了成全他人處處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切圍繞著他人的需求轉,一切看他人的眼色行事,特別的委屈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活的特別憋屈。
3.極端的「老好人」:屬於中國式「老好人」的升級版,他們不敢做自己,每天都唯唯諾諾,害怕與別人發生衝突,所有的行為都以取悅別人為主。同時他們的內心衝突也非常大,整個人會特別的壓抑,經常煩躁不安,夜不成寐,可能會出現不良的精神狀況。
04如何預防孩子形成討好型性格?
1.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討好別人的第一原因,就是孩子沒有安全感,他們缺乏關心與愛護,希望通過討好得到大家的任何。有數據顯示,討好型性格的人,他們大多在幼年的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讚賞與關愛,才會感覺自己是安全的,不會被拋棄的。
所以說,想要孩子不形成討好型性格,父母必須無條件的給予孩子足夠的關係與愛護,讓他們有安全感才行。尤其是0-3歲的孩子,這個階段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父母在忙也要陪伴孩子,無條件的給予孩子關愛,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問題,離得孩子比較遠,也沒關係,現在科技發達,可以手機視頻聊天,每天都聊幾分鐘,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愛你」,讓她們感覺到安全。
2.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如果孩子懂得謙讓,能夠跟小朋友分享玩具,見了鄰居有禮貌,他們就會被貼上「善良」、「聽話」、「懂事」的標籤;如果孩子不願意把玩具分享,見了不熟悉的人不願意吱聲,他們又會被貼上「不聽話」「不懂事」的標籤。這些標籤常常逼迫他們不得不去枉顧自己的意願,損傷自己的利益,然後去迎合別人,討好別人。
其實孩子也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兒,作為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明辨是非,但是不能枉顧孩子的意願,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進行,還當多尊重孩子才行。
3.父母要以身作則
子不教父之過,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有一方是討好型的人格,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不是特彆強勢,就是形成討好型人格。所以說,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性格,作為家長,還得以身作則,改變自己的性格,讓自己更自信,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認錯,自怨自艾。
4. 給孩子建立完整的世界觀
父母還要給孩子建議完整的世界觀,告訴孩子「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只要自己做的對,走的正,不需要太在意外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的看法。還要告訴孩子,一味的順從並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可,但是當自己足夠優秀的時候,即使不順從,也會有很多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你認可你的。
在成長的路上,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兒,不可能所有的事兒都讓大家滿意,所以不需要太無私,可以適當的自私一點,自己的玩具,不願意分享的可以不分享,但是也不能搶奪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事兒,不願意做的可以不做,不需要委屈自己迎合別人,一定要學會拒絕。
最後,孩子的成長應是快樂的、純粹的、幸福的,他們要有自己的情緒,高興的時候笑,難過的時候哭,累了就休息一會兒,不願意的時候可以拒絕,他們不需要從小就去討好別人,失去遵從自己的勇氣,他們應該活的更自信,更陽光!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