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強拍中國機長劉傳健,太穩了

2019-09-30     票房俠

穩了。

從川航3U8633發出「7700」緊急代碼、無數聲「8633,成都在叫你」到備降成功,一共用了34分鐘。

《中國機長》拍這個故事,片長111分鐘。

老實港,這個中國好故事被拍成電影,我擔心過——千萬,別把咱們的川航英雄的故事拍砸了。

不是我沒信心,是華語電影最近十年從沒拍過這種真實事件改編的空難電影。空難最重要的是懸念,可是當所有人都知道了「5·14川航航班備降成都事件」的結局,一部驚險空難大片,怎麼拍?

何況這個故事,還寄予了那麼多中國人的驕傲,一個細節不對勁,難免被眾嘲。

結果,電影和這場史詩級備降一樣穩。

票房,點映拿下第一。首日開畫,僅次於《我和我的祖國》,到中午12點,已經穩穩的1.7億。

口碑,從影評人到普通觀眾,相當紮實,崩不了。

劉偉強拍劉傳健,為什麼這麼穩?

我就說一點,我們的英雄機長為何比薩利機長還牛,這部《中國機長》都拍明白了。

我們的英雄機長為何比薩利機長還牛?電影都拍明白了

《中國機長》面對這個真實素材,有一利和一弊。

好處是,事件本身和人物原型,都充滿了傳奇色彩,根本不需要任何過度加工和煽情,把事件的驚險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就夠精彩,夠好看了。

壞處是:結局已經被劇透了,這個故事表面看,完全沒懸念。

劉偉強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如果你也對川航3U8633事件感興趣,尤其是也聽過當年的那段ATC錄音的話,你就會發現,從片中劉長健第一次呼叫成都塔台說出「「成都,成都,四川8633」開始,電影就是對事件過程完整復盤。

可以看出,劉偉強的做法,其實是打造出一部民航職業類型片。

一方面,從事故發生,到備降,用時34分鐘。34分鐘里,到底發生了什麼?這當然是重點。

另一方面,這一切何以能發生,這是另一個重點。

沒看過電影之前,很多人都會拿《薩利機長》做比較,甚至有人說,這是中國版《薩利機長》。

但看過就該明白,兩部電影,完全不同。

《薩利機長》的驚險動作戲份,在電影開場不到20分鐘就落幕了。電影的本質,是人物傳記片。

而《中國機長》,是實打實的空難片類型——影片是帶觀眾回到3U8633航班經歷過的生死時刻,去體驗多重危機層層遞進的緊張感。

劉偉強拍中國機長劉傳健,太穩了

也正是因為《中國機長》完整展現了這一危機的過程,所以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川航機長在危機前的表現,比薩利機長還牛。

看事實: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事件飛機起飛後90秒,速度370公里/小時,高度975米。

航班當時遇到鳥群,導致發動機停止運轉。機長6分鐘內做出決定,備降哈德遜河,全機155人全部生還。

薩利機長的原型沙林博格機長,實際從業干29年,此前曾擁有在美國空軍駕駛F-4戰機的經驗。

我們的英雄機長原型劉傳健,90年代初考入空軍第二飛行學院,2006年轉業到四川航空,飛行駕齡將近30年,電影里張涵予說了句台詞:在部隊我是開轟炸機的。

絕對真實。

兩個都是空中老炮,面對危機都很牛,但劉傳健面臨的危機更嚴峻。

憑什麼這麼說呢?都在電影里。

第一, 川藏線。

電影一開場,通過身披哈達的孩子就已經向觀眾交代了這趟旅途的目的地。這趟旅途的難度在哪?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峰高聳,冰川廣布,風沙、冰雹、雷雨、亂流各種雜燴,是全世界公認飛行難度最大的空域。

據說川航有聘用俄羅斯機長,但俄羅斯機長是不允許飛川藏線的,因為只有老機長才能駕馭。

所以劉傳健當時面對的不僅是巨大的危機,而且從一開始在危機之上就又加了難度。相當於高考現場發現結尾還多了道奧數題。

第二,危機的強度。

川航3U8633航班出事時,駕駛艙右側風擋玻璃破損脫落,駕駛艙處於釋壓狀態。

飛機正處在9800米高空,零下40°,830公里/小時的時速。

風擋玻璃脫落時副駕徐瑞辰的身體已經飛出去一半,半邊身體在窗外懸掛。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在面對任何危機都能維持絕對冷靜,哪怕是機長劉傳健。在最初的十幾秒時間裡,劉傳健也是懵的。

一開始,我們的英雄機長也遭遇了一系列挫敗。他嘗試著把徐瑞辰拉進來,失敗了。他又開始艱難地拿出左手下方的氧氣面罩,但發現怎麼也戴不上。

此時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出現了,控制著飛機自動駕駛系統的控制面板被整個吹走,飛機正在接近滿油門的狀態下迅速失去穩定,換句話說,一個機長最恐懼的事情發生了:飛機已經遭遇失控危機。

危機三:低溫。

照當時飛行高度,氣溫驟降到零下20-30度,而飛機的時速是800多公里/小時。

也就是說,在2018年5月14號早晨7點07分,擋風玻璃爆裂後,每秒200米的冷風灌進了機艙。機長被暴露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中,強大的氣流以每小時800公里的速度抽打機長的臉。

這是撲面而來的寒冷。

須臾之間,身體凍僵。

許多觀眾看預告片還有點不解,為什麼梁棟進駕駛艙輔助劉長健,一直在搓他駕駛飛機的胳膊?原因是:劉長健袖子下的手臂,已經是幾乎凍僵狀態,這時候只有一個土辦法可以用了:摩擦生熱。

零下40度的低溫+缺氧,照道理正常人連感知都快失去了。

人們列出了許多科學數據,在溫度多低的環境下會肢體僵硬,在缺氧多久的情況下會喪失判斷力,但所有這些,劉傳健全部都打破了。他清晰地記得自己的每一個操作步驟,按下的每一個按鈕。即使後來他自己回想,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在那樣極端惡劣的情形下操控飛機。

《中國機長》做對的事,就是儘量讓細節說話。

這是一部有電影觀的災難片。因為劉偉強明白,細節才耐得住咀嚼。

危機四:孤島。

什麼意思?就是劉傳健當時的駕駛室,其實就是一座孤島,不光是和總台聯繫不上,甚至也和乘務團隊失去了聯繫。

他面對的情況是,下面就是高原,下去就是撞山。壓力差讓飛機駕駛艙設備失靈,儀錶盤已完全損壞,自動駕駛完全失靈,只能完全人工操作。

此時他的副駕半個身子被掛在外面,缺氧、酷寒、座艙釋壓、極速下降,全身被凍僵,他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去思考怎麼備降,全憑目視、手動、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

片中各種細節,都可以與真實事件中的許多細節一一對應。

我們完全可以說,我們的英雄機長,比薩利機長面對的情況,更嚴峻,更不可能完成,但我們的機長把飛機開回來了。

但影片與《薩利機長》另一個巨大的不同在於:這不是一部空中戰狼,而是一次對民航整體的呈現。

小到餐車、短袖,大到乘務員、副駕駛的傷情,空管局與機長的配合,這些都完全還原了事件的真實情況。

當時飛機開始劇烈顛簸,氧氣面罩開始掉落,雜物開始掉落,機艙內交錯著乘客的哭泣聲,甚至有人開始眩暈嘔吐。

正是因為乘務員們全力安撫了乘客情緒,機組廣播一遍遍重複著「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處理好」,我們的英雄機長才有了底氣。

天上,驚心動魄。地上,各緊急救援部門,迅速到位。

救護車、消防車出發;特警出動;雙流機場所有跑道全部清空,所有部門傾盡全力,23架客機待飛,軍方推遲了10多架即將起飛的軍機。就連正飛在空中的其他客機都加入了呼叫3U8633的行列中,西藏航空9832的機長也在幫忙呼叫,「四川8633,成都叫你。」

影片做得最好的一點,就是從起飛籌備事無巨細的展現,到事件發生後空中與地面的緊張氣氛營造,攝影出身的劉偉強節奏調度一氣呵成,是一次國產類型片高度成熟的示範。

故事本身的精彩,電影拍出來了。

那就沒有任何不好看的可能了。

除了張涵予,我想不出還有誰能演好中國機長,但最讓我淚奔的還是她

當然還有一個重點,在事件的雷達頻道中,3U8633隻是一個不斷閃動的沉默的光點,它只能證明飛機仍在空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而故事真正讓我們最感動的,絕對是人。

人物拍好了,影片就成了。

但角色扮演的難度在於:這絕不是一部煽情的電影。

恰恰相反,影片從始至終都保持了冷靜和克制的口吻。因為,在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困境里,任何情緒的釋放和宣洩,都是不對味的。

藝術需要適當的誇張,而影片的風格是寫實,對於演員的考驗就來了:既不能太誇張,又不能讓觀眾像在看紀錄片,怎麼演?

張涵予的演技證明了:沉默有沉默的力量。

電影特別打動我的,恰恰是張涵予這個角色,從頭到尾的冷靜,甚至是沉默。

危機當前,他沒有一句台詞,全程留給觀眾一個堅毅的側臉。

當影片危機結束,他步伐穩健走出艙門,面對歡呼的人群,這裡慷慨昂揚,雞血口號嗎?

真不用。

他只是輕輕撫掌,向歡呼人群穩穩作了個揖, 這個動作什麼意思?與其說是自豪,不如說是如釋重負。

張涵予的表演不是說,我有多牛,而是說,我是機長,我就有責任,把所有人安全地帶回來。

為了讓觀眾在大銀幕上能擁有更真實的「飛行體驗」,主創團隊斥巨資製作了一架1:1還原、三段分離、重量超過20多噸的A319模擬機。

扮演飛行員的幾位演員,都接受了極其嚴苛的飛行理論知識和科目培訓。

扮演機長的張涵予,幾乎培養出了一套」職業「習慣:每次他坐在飛機上,飛機起飛、滑行和降落時,都會想到駕駛員的操作手勢,轉彎、起飛、抬杆。

當他已經和角色融為一體,才演出了我們的中國機長。

但讓我最驚艷的,還是扮演乘務長的袁泉。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出了本片演技的重點:「好多場戲在現場拍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想流淚,但是我知道,眼淚得咽下去。」

不哭,所以表演更加光芒四射。

尤其是有場戲,危機發生後,客艙一片慌亂、躁動、哭鬧,甚至有人一意孤行推開空姐要衝到駕駛艙內去。

這個時候袁泉出現,用淡淡的哭腔吼到,「你要幹什麼,飛機給你你會開嗎」。然後對著全體乘客喊話,語氣堅定,眼中好像有一道光: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能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麼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

說到「請相信」這裡頓了兩秒,接著說出後半句——「我們的專業能力」。

一個乘務人員的溫柔與堅定,都出來了。

正因為有了眾多角色在千鈞一髮的時候,充滿了力量和堅定的表演,觀眾才更能理解,川航奇蹟的發生也並不只是因為某一個人,而依然是集體的勝利,是每一個環節共同配合的勝利。

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才共同鑄造了這個奇蹟。

早就被劇透的《中國機長》,為什麼還是成了國慶檔爆款?

所以為什麼早就被劇透的《中國機長》,依然能成為國慶檔爆款,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真正支撐起這個故事內核的,是影片對於民航行業的真實呈現。或者說,對這群平凡英雄的呈現。

觀眾只是知道故事的結果,但其實並不確切地知道,我們的川航團隊有多牛。

而劉偉強之所以採取非常標準的三幕結構,尤其第一幕簡直像是航空群像展現,目的,也是讓我們看到民航工作者的生活——

瑣碎、繁雜,充滿了日復一日的重複性事務。但在關鍵時刻,所有人都表現得像個英雄。

《中國機長》不乏有真實場景的高度還原,也有商業片形態下的驚險好看的元素,到最後,電影還拍出了一群民航人的風骨,他們的冷靜、穩健,是川航3U8633的主心骨,也是《中國機長》這部電影的風骨所在。

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

英雄機長劉傳健在創造奇蹟之前,經歷的正是超過一萬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光是重慶到拉薩這條路線,他就飛行了一百多次,他記得山川、河流與城鎮的分布,甚至記得太陽的方向,所以,在輔助導航的第二機長梁鵬朝他做了一個後面乘客一切平安的Ok手勢後,他才能夠憑藉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積累和無盡的勇氣,創造根本不可能的奇蹟。

劉傳健是憑著一股氣咬著牙創造奇蹟的,他說,「我一定要把飛機飛回去。」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正是我們的英雄機長。

和平時代里,不再需要每個人去做捨生取義的英雄,但哪怕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仍需要英雄的精神。

《中國機長》其實是以中國機長的高度專業,去詮釋了平凡偉大的英雄主義。

既然是改編「真實」的電影,就要在真實性和戲劇衝突之間權衡,《中國機長》成功的本質,其實也是用一種高度專業的類型片手法和技藝,去呈現了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

同樣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的英雄機組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中的川航奇蹟。

而我們的中國電影人,把這個奇蹟,真實地、動人地,拍了出來。

之前許多人說,咱們的川航英雄機組都被贊爆了。

可咱們的中國機長到底為什麼牛?

說個細節,民航部門後來根據模擬機和電腦,進行了許多次模擬試飛,結果都是:墜機。也就是說,哪怕是儲備了全世界所有飛行技術和經驗的世界頂級人工智慧當機長,也根本沒有可能做到成功備降。

但我們的中國機長就是把3U8633和機上128人都安全帶回來了,什麼叫奇蹟?

奇蹟就是只有我們能做到,而別人永遠做不到的事兒。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奇蹟!

看過電影我只想說,我們的英雄怎麼夸,都不夠。

這部國慶檔爆款,爆得好有道理。這場飛行和這部電影,都太穩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gvogG0BMH2_cNUgEE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