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周瑜當年的點將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浸月亭

2020-02-23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周瑜、白居易、周敦頤

武將、詩人、文學家,

東漢三國、大唐、北宋,

這三個不同時代,不同職業的歷史名人會有什麼聯繫?又會有什麼交集?

他們還真有交集,這三個人都來過江西九江,還都在九江市的「煙水亭」留下過足跡。

九江,古稱柴桑、潯陽、江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好像被人們遺忘了,其實九江有很多旅遊資源,位於長江和鄱陽湖岸邊,潯陽樓、鎖江樓、鎖江塔、煙水亭等等,九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又有文化底蘊的古城。

煙水亭,是九江市內甘棠湖中間的一座古建築,三國時期周瑜訓練水軍的點將台,現在我們看,這個甘棠湖就那麼大一點怎麼操練水軍?其實,在東漢時期,九江境內的長江、鄱陽湖和甘棠湖是連為一片水域的,面積很大,所以當時周瑜在這裡操練水軍沒有問題。

這個地方本來是湖中的一座小島,叫浸月島,那個時候江西大部分地區都是東吳的地盤,當時九江還叫柴桑,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83萬人馬,從許昌南下,虎視東吳。孫權封周瑜為大都督,命令他訓練水軍,準備迎戰曹操。後來的故事就是周瑜和劉備聯合火燒赤壁,戰勝了曹操。

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任司馬,唐代的江州就是現在的九江。白居易就在這裡寫出了洋洋洒洒、流傳千古的名篇《琵琶行》,這首長詩講的是一位長安歌妓嫁給商人流落至此的故事。

詩中的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別時茫茫江浸月」,因為甘棠湖中這個小島叫浸月島,所以後人就猜測白居易在九江時常到甘棠湖遊山玩水,還在島上建了一座亭子,就叫「浸月亭」,詩人提到的潯陽樓也在長江邊上,後來的宋江還曾在潯陽樓題反詩。

北宋時,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周敦頤來九江講學,看到甘棠湖中的這座島形狀像月亮,就取名「浸月島」。後來周敦頤在九江去世,葬在這裡,他的兒子周壽為了給父親守墓,在甘棠湖岸邊建造了一座煙水亭,因甘棠湖一帶「山頭水色薄籠煙」而得名。

明嘉靖年間,文人墨客經常飲酒賦詩的浸月亭和煙水亭都損毀了。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江關督黃騰春在浸月亭故址,也就是湖中間的浸月島上重建煙水亭。在明清兩朝因戰爭等原因又多次損毀、重建。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有一位高僧古懷募集資金重建煙水亭,光緒年間經過不斷修葺,形成如今的規模,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煙水亭,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一座九曲石橋連接到甘棠湖岸邊,亭台樓閣,白牆灰瓦,古色古香,裡面綠樹成蔭。

島上是一組古建築群,分為左、中、右三部分,每座建築都有名稱,左邊為翠照軒、聽雨軒、亦亭。右邊是浸月亭和船廳。中間是煙水亭、純陽殿、五賢閣和觀音閣。三組建築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建築形式豐富多樣,整體風格卻很協調,庭院、天井、古樓閣等。

亭內現保存有各類楹聯、匾額,描繪了九江的湖光山色。整座建築清秀典雅,文化底蘊深厚,組成一個江南特色的水上園林,遊客可以乘船蕩漾甘棠湖,欣賞煙水亭不同角度的美景。

「甘棠波泛綠苹繁,一處鶯啼幾處看。歌盡亭台收晚照,舞低楊柳帶秋簪。桂棹短槳驚白鶴,蘭舫長廊畫碧灘。過望雲煙成數里,四時風物勝此難。」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旅遊愛好者,非常時期,響應號召不出門,宅在家裡看世界。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d1GdHAB3uTiws8KQp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