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

2019-08-15     國學智慧生活



金風送爽赴盂蘭,香燭冥錢遍岸灘。

裊裊青煙天接地,人間老少盼平安。


農曆七月十五,又是一年中元節。

一個「緬懷先祖,珍惜當下」的特殊傳統節日,一年年的輪迴、一代代的傳承。


這一天,我們與先祖對話,感念終生難忘的哺育之恩,重溫血溶於水的凝重情感;也勾起了我們對已逝親人的追思……


思念之情千秋索,祈禱逝者長眠闕。



中元節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就這樣每年到了這一天,它成為了一個秋嘗祭祖又表達著祈禱祝福的華夏傳統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了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現在,這一天叫中元節,也叫盂蘭節,民間更多稱為鬼節或七月半。


【佛家:盂蘭節】



關於佛教「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一個典故: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有位名叫目連的弟子,非常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的生活情況。


因為其母生前鑄下大錯,死後境況堪憐。目連看後很心痛,求得佛祖指點:需要十方僧眾一起超度的祭拜儀式,方能普渡其母脫離苦海,過得好一點。


後來佛家弟子就固定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廣設盂蘭盆供,為已逝的父母、親人長輩祈禱在另一個地方過得好些。



彩燈放天河,月白殤離別。追思千秋索,欲言淚先流。


燃一柱香火祈禱,寄託無盡的思念。祝福他們一切安好,因為他們永遠都沒有離開,他們一直在我們的心裡。


【道家:中元節】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傳說這一天是地官的誕辰、赦免鬼魂的日子。他會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古人也深信,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於是就在這一天祭奠,供上百味五果,虔誠祈禱,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



不管是燒紙送祝福,還是點清香寄哀思;或祭先祖,或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還是滿含思緒的追念。


曾經的畫面浮在眼前,淚流不止,但更要好好珍惜當下。


【民間:七月半或鬼節】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


「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最適合祭祀亡靈。


又有傳說: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又稱為鬼節。


而人鬼之別又在於:人為陽,鬼為陰;所以人死後的鬼魂會沉淪在神秘幽黑的水下。


因此每年七月半,生者都會親手紮上一朵五彩蓮花燈,放入河水中隨波逐流。普渡亡者,給他們照亮回家的路。


在那螢螢閃閃的光芒里,我們始終相信他們並非真的離開,只是在另一個地方開始下一個旅程了,而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一世未完的旅程。


一年一年的中元;一歲一歲的牽掛;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追思。



中元節請願


涼雨驚秋,深山祭掃,飛螢撲火。焚香清坐,祭放河燈,祖考魂歸。夜色如水,紅燭獨臥,月冷西牆。


直到昨天,中元節的節日感和儀式感還在被沖淡;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保護這份追思和文化。


如果有一天,中元節能讓我們特別地想起父母長輩,感念他們養育之恩的時候,希望這樣的傳統節日儀式和氛圍還在。



中元節寄語


何為離別?也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生死即是離別;

何為重逢?也許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雖然人生歡聚難得,離別常有,但是希望當人離開這個世界,會在另一個地方得到永生;沒有痛苦、沒有病魔,沒有世間生死輪迴。


而活在當下的我們,要知道生命何其短暫,有生之年應該好好珍惜。

珍惜稍縱即逝的年華,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WNQlmwBvvf6VcSZdX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