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仇恨」,二戰期間歐洲的反猶情緒究竟是哪來的?

2019-08-09     桃花石雜談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而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納粹的反猶政策。當然納粹的反猶政策具有很強的反人類特點,也是其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但客觀地說,在當時的歐洲,反猶的情緒並不只是德國一國有,當時在法國和東歐一些地區也都存在有一些反猶太情緒和組織。那麼當時的歐洲人究竟為何要反對猶太人,這種情緒究竟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早期的反猶行為

可以肯定地說,反猶太主義絕對不是在二戰期間才出現在歐洲的一種思潮,而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積累,甚至在很多時候它會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一種仇恨。

跟許多人印象里反猶思維源自基督教不同的是,其實早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反猶太行為就已經出現了。比如在公元前4世紀生活在希臘化埃及的歷史學家曼涅托就在自己的著作中對猶太人有了極為負面的記載。而在同期或稍晚一些的記載中,也有其它學者留下了對猶太人類似的觀點。而在公元前2世紀,由東征的馬其頓餘部建立的波斯塞琉古王朝國王安條克四世曾經在其境內禁止過割禮等的猶太教宗教儀軌。

羅馬皇帝提貝里烏斯曾下令驅逐所有猶太人

而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在公元19年,羅馬皇帝提貝里烏斯曾下令從羅馬城驅逐所有猶太人。根據一些歷史記載,提貝里烏斯這樣做的原因是他想壓制所有和希臘羅馬傳統信仰不同的宗教,而當時猶太人有向羅馬人傳教的行為,所以也成為了比較主要的目標。提貝里烏斯將所有猶太年輕人強征入伍,並將其派往氣候惡劣的地區服役,之後又將所有其它猶太人逐出羅馬城。

而因為猶太人在羅馬帝國期間發動過幾次叛亂,所以在公元70年羅馬皇帝提圖斯重新占領了耶路撒冷之後,將猶太教的聖殿毀滅並不再允許猶太人重建。而在公元136年又一次猶太人起義被鎮壓之後,羅馬人又屠殺了大量猶太人,史料記載當時被屠殺的猶太人的血甚至都漫過了戰馬的鼻孔。但需要說明的是,希臘人和羅馬人對猶太人的歧視和暴行更多地並不是針對猶太人這一個族群,而是針對所有他們認為會影響到其傳統信仰或者不服其管束的族群,所以這些反猶行為其實是廣義上的暴力或者暴政行為,和後來的反猶主義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猶太人如何成了特定目標?

而猶太人成了歐洲其它人的特定目標,也就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反猶主義的形成,則和基督教在歐洲的興起有很大關係。而原因則也比較簡單,因為是一些猶太人殺死了基督教所信仰的耶穌。在英語裡有一個專門的詞彙,叫Deicide,翻譯過來就是「殺神」或者「殺神者」,在其它歐洲語言里也都有類似的詞彙。而在基督教世界的反猶主義里,「殺神」可以說是一個最有力的理由。早在公元167年,當時基督教會的一個重要權威梅利托(Melito of Sardis)在一篇重要的布道文里就指責猶太人作為一個整體應該為耶穌被殺而負責。儘管這個觀點後來沒有成為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觀點,但包括許多教士在內的大量基督教徒都認為猶太人整體都犯下了「殺神」罪,並應當永世為此負責。

猶太人在中世紀在歐洲各地被驅逐之後的遷徙路線

所以從這時起,歐洲的各種反猶太行為就和針對其它族群的歧視或是敵視產生的區別,反猶主義成為了一個地位非常特殊的思潮。但猶太人早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前就已經進入了歐洲,並且散居在歐洲各地,而且猶太人很早就在醫療和金融等領域發揮了重要而且很難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因為基督教教義禁止放高利貸,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高利貸又是社會運行中不可能根除的經濟行為,而猶太人這樣做卻沒問題,所以猶太人在中世紀很多時候填補了歐洲社會的一些灰色角落,特別是跟商業相關的灰色角落。因此,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雖然普遍厭惡猶太人,但卻也無意將其完全滅絕,因為中世紀的歐洲也確實需要猶太人從事這些灰色職業。

但猶太人扮演的這些灰色角色反過來又成了歐洲基督教徒證明這個族群道德有問題的理由,所以在中世紀歐洲的歷史上,各式各樣的反猶事件和歧視幾乎從來沒有中斷過。特別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歐洲的反猶主義達到了一個高峰。在公元1096年,在由歐洲一些平民率先發起的平民十字軍東征行動中,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沿岸的大量猶太社區被摧毀,許多猶太人被屠殺。而在公元1147年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法國的猶太人又被大量屠殺。在公元1290年,英國驅逐了其境內所有的猶太人;在公元1396年,法國又驅逐了10萬名猶太人;1421年,奧地利又驅逐了數千名猶太人。而在公元14世紀,黑死病肆虐歐洲時,猶太人又成了替罪羊,許多歐洲人認為是他們使用巫術導致了那個曠世瘟疫,結果有許多猶太人社區也慘遭屠殺。

描繪猶太人被集體燒死的古畫

而為了使自己的反猶行為顯得更為「正義」,中世紀的歐洲流傳著一系列污名化猶太人的傳說與象徵。比如當時的歐洲流傳著一種名為「血謗」的傳說,說猶太人會經常綁架基督教徒的孩子,將其用於祭祀並最終殺死。另外因為猶太教也將豬視為不潔之物,所以當時反猶的人就故意創造出了一種叫「猶太母豬」(Judensau)的形象,即把猶太人和母豬畫在一起做齷齪的事。而在類似的各種負面形象的浸染下,猶太人在普通歐洲人的眼裡形象也就更加負面了。

近代的延續

而在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等階段,逐步邁向近代社會的過程中,猶太人的處境卻並沒有改善,相反還經歷過一定程度的惡化。首先在歐洲拉開宗教改革序幕的馬丁·路德就秉持著強烈的反猶態度。在公元1543年他甚至專門發布了一本名為《關於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的小冊子,在其中他用極其嚴厲的語言斥責猶太人,公開號召對其進行永久性的壓迫和驅逐。

馬丁·路德推出的小冊子《關於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

甚至到公元18世紀,在拉開了現代社會序幕的「啟蒙時代」,一些啟蒙大家也都長期抱持著反猶立場。比如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伏爾泰也有著強烈反猶的態度,而他的這種態度對當時法國的輿論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直到公元18世紀末,隨著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人人平等的理念,一系列人權法律的頒布才使猶太人的處境得到了逐步改善。但在德意志地區,反猶的政策則仍然得到了推行,直到公元1871年德國完全統一之後猶太人才獲得了德國的完整公民權。

描繪拿破崙解放猶太人的畫作

而官方的反猶政策在沙俄卻繼續得到實施,在俄羅斯革命之後發生的俄羅斯內戰期間,猶太人又被俄羅斯白軍視為紅軍的盟友,因此再次遭到了大規模屠殺。據估計僅在1918年到1921年的俄羅斯內戰時期,白軍就屠殺了大約10萬到15萬猶太人。而在一戰之後,德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而相對富裕的猶太商人和絕對貧困的德國平民之間的巨大反差也在德國民間再次鼓起了反猶的浪潮,最終這種思潮促成了納粹在德國上台。


最後桃花石雜談想再談談對於猶太人兩個極端的看法,即貪得無厭和高智商、善於理財。其實桃花石雜談對這兩種觀點都不太贊同。因為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是對猶太人在近代相對富裕這一現實的不同解讀。但其實猶太人近代的富裕和成功也跟他們在歷史上受到的歧視有挺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因為前文提到,中世紀的歐洲猶太人事實上在歐洲社會就是扮演了填充社會灰色角落的角色,而其中就包括許多商業活動,比如收稅、收房租和借貸等,而在當時,許多歐洲地區甚至有專門的法律限制猶太人只能從事這類職業,因為這類職業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所以當時猶太人從事這些職業可以說也是很無奈地被迫「不道德」或是被迫「精明」。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這些職業在近代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借貸逐漸轉變成了現代金融產業,而猶太人因為被迫從事這種職業上千年,積累了大量資本和經驗,才在這種全球社會轉型中實現了逆襲。所以在桃花石雜談看來,這恐怕既不能說明其貪婪,也不能說明其聰明,而是各種社會與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VH4fGwBvvf6VcSZED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