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臣出洋考察,實行君主立憲,為何遭到革命黨刺殺?

2021-04-09     勇哥讀史

原標題:五大臣出洋考察,實行君主立憲,為何遭到革命黨刺殺?

1905年9月24日上午,京城正陽門車站人聲鼎沸,熙熙攘攘。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在這裡出發,啟程分兩路出洋考察,為即將到來的君主立憲做準備,史稱「五大臣出洋」。

到了11點,5位出洋考察的大臣登上火車,正在掛靠行李車時,車廂內傳來一聲震動天地的爆炸聲。爆炸聲後,現場一片狼藉,血肉橫飛,慘不忍睹。

五大臣被炸的消息傳來,一些地方上的總督、巡撫和將軍紛紛致電清廷,猜測是革命黨人所為,「此事必是革命黨中人所為,蓋恐政府力行新政,實行變法立憲,則彼革命伎倆漸漸暗消,所以行此狂悖之舉。」

他們沒有猜錯。策劃這次正陽門車站爆炸案件的,正是一年前剛剛成立的革命黨光復會,執行者則是光復會骨幹成員吳樾。

吳樾,字孟俠,安徽桐城人,生於1878年。吳樾家境貧寒,幼年母親早逝,父親常年在外謀生,由兩個兄長代為撫養。後來,兩個兄長先後病逝,吳樾只好獨自離家,謀求生計。20歲後,吳樾遊歷到江南一帶,閱讀了《革命軍》《警鐘報》《自由血》《黃帝魂》《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等書籍,與陳天華、蔡元培、楊毓麟、趙聲、張榕、秋瑾等仁人志士結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4年,光復會成立於上海。吳樾在蔡元培的介紹下,加入了光復會。光復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江浙地區。清朝入關之初,曾經在江浙地區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呂留良、曾靜等文字獄,江浙地區的知識分子有著根深蒂固的反清思想,200多年來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光復會將刺殺清廷高官作為革命的重要手段。就如吳樾所言:「排滿之道有二:一曰暗殺,一曰革命。暗殺為因,革命為果。暗殺雖個人而可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時代,非革命之時代,實暗殺之時代也。」這是說,當前並非革命時代,而是暗殺時代,需要採取暗殺手段。

既然是刺殺,選擇誰為目標呢?吳樾分析,清廷掌握實權者,無非慈禧太后寥寥可數幾個人。可慈禧太后住在皇宮裡,輕易不會出來,刺殺的機會太小。倒是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鐵良,經常外出做事,便於開展刺殺活動,因此吳樾將鐵良作為刺殺目標。

不過,刺殺鐵良的計劃還沒有實施,五大臣出洋的消息就傳來了,光復會決定改為刺殺五大臣。吳樾和另一名光復會成員趙伯先都希望執行這一刺殺任務,爭執不休。

吳樾問他:「舍一生拼與艱難締造,孰為易?」

趙伯先回答:「自然是前者易,而後者難。」

吳樾說:「然則,我為易,留其難以待君。」

於是,這件事情就定了下來。沒過多久,吳樾北上京城,在9月24日這天穿了一套僕役的衣服,攜帶炸藥混進了正陽門車站,上了火車。

火車上人很多,吳樾想穿過人群去五大臣乘坐的包廂,卻被衛兵攔住。正在盤查時,又上來幾個兵卒,吳樾趁場面混亂之際,往五大臣包廂沖了過去。他剛到包廂,火車正好掛靠上行李車,造成車廂震動了一下,導致吳樾懷裡的炸彈提前爆炸……

在這場爆炸中,吳樾當場犧牲。載澤、紹英等人受傷較重,端方、徐世昌、戴鴻慈則幸免於難。

正是這場爆炸,打斷了五大臣出洋的計劃。清廷一度打算取消計劃,但在立憲派的堅持下,於當年12月11日重啟,只是出洋的大臣進行了微調,去掉了兵部侍郎徐世昌、商部右丞紹英,改為了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

眾所周知,五大臣出洋旨在實施君主立憲,算是救亡圖存之舉,為什麼會遭到光復會的刺殺呢?當時《民報》刊發的一篇文章,正好能回答這個問題:「五大臣者滿人居其三,其二亦完全之滿奴也,假考察政治之名,以掩天下之耳目,於其歸也,粉飾一二新政,以愚弄我漢人。」在革命黨看來,五大臣出洋並無實際意義,無非是粉飾一兩個新政,來愚弄和欺騙人民。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番話真有先見之明。

五大臣出洋後清廷施行的所謂「清末新政」,並無多少新鮮東西。1911年由慶親王奕劻組建的新內閣,一共有13名成員,其中滿族親貴大臣就占據了9個名額,人們諷刺為「皇族內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RJftHgBMMueE88vhA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