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對學術教職申請者錄取率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有4個,按顯著程度從大到小分別為:1)是否在CNS上發表過第一作者論文;2)是否具有獨立研究資金;3)總引用數;4)在學術就業市場中的經歷時間。
1. 持續、快速增長的博士學位擁有者數量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下屬機構於2018年發布的一項統計報告(NCSES,2018)顯示,美國境內大學和研究機構每年頒發的學術研究型博士學位數量從1957年的不足10000個持續增長至2016年的接近55000個(下圖),而其中高達23%的接近13000個博士學位隸屬於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領域。
而根據Nature雜誌於2011年發表的The PhD Factory一文中提供的數據【1】,可知2007年時美國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博士學位獲得者不到7000人(下圖左)。
也就是說,在2007年至2016年的9年間,這一領域的博士學位擁有者的增加速度翻了約一番(由於不同的調查報告對學科劃分的方式有所出入,因此此處僅為粗略估計)。
2. 越來越不友好的學術就業市場
與博士學位擁有者持續增長的情景不相匹配的是,相應的學術領域教職數量並未發生顯著增加。
一項對比美國高等教育各級學位授予數量和預測工作崗位數量的分析【2】表明,在6個不同專業中,僅計算機科學相關專業的需求超過了供給。
對於生命科學專業來說,考慮到在全部開放的工作崗位中,學術教職所占比例不會太高,而這項分析中顯示工作崗位數與博士學位獲得數幾乎持平,可見生命科學專業的博士生要取得教職是十分困難的。
然而,即便面對著空前的現實就職壓力,一項由Nature雜誌於2017年對全世界近6000名在讀博士研究生進行的問卷調查【3】仍然顯示,比起工業界或政府相關職位,超過50%的學生更青睞學術界的職位(下圖左)。
並且,近60%的博士研究生有信心在3年內找到固定職位(下圖右)。
顯然,這一自我期望和自身定位嚴重偏離了現實。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John Walsh等人於2018年發表在PNAS上的研究【4】表明,數十年來美國學術就業市場經歷了大幅度的臨時職位(如博士後)數量增長,從未以主要作者身份在任何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占比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25%激增至目前的高達60%,且科研人員的科研生涯半衰期(半數科研人員從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到離開研究界的時間)由35年降至僅5年(下圖)。
綜上所述,部分專業領域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如今正面對著幾乎是有史以來最為嚴酷的就業環境,大部分人即使在臨時崗位上累積了多年相關經歷,仍然無法獲得學術教職。
那麼,對於那些最終成功拿到教職的「幸運兒」博士們來說,究竟是哪些因素髮揮了作用呢?
那些通常被人們視為在學術界生存必需的要素,例如高質量文章的發表、獨立研究資金的獲得、或者諸如引用次數和H指數等定量化指標,對於成功申請教職有多大的貢獻呢?
由於學術教職的申請流程長久以來存在相當程度的不透明性,上述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的回答。
現在,一項綜合了數百個教職申請者經歷的網絡社交媒體問卷調查,可能第一次讓人們窺見其中的奧秘。
3. 學術界求職成功的複雜影響因素
2019年10月9日,來自美國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們在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一項由317個被試者匿名參與的關於學術界求職經歷的網絡調查的結果。
這些2018-2019學術教職申請季的參與者中,96%為博士後研究人員,85%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研究,72%在美國生活和工作,58%最終成功申請到一個以上教職。
這篇調查報告以翔實的數據和準確、豐富的統計分析揭示了諸多因素對學術教職申請結果的影響,為後繼的申請者和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定量化信息資源。
在學術研究經歷方面,277位博士後研究者中超過60%在結束第一個博士後職位後即申請了相關領域的教職;參與者平均(中位數)擁有6篇第一作者論文;總引用中位數為245;大部分人沒有獨立研究資金;超過80%的人沒有在Cell/Nature/Science上發表過第一作者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博士後訓練的時長顯著高於非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者的相應時長,前者的中位數為5年,是後者的2倍(下圖)。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堅持提交足夠多的求職申請,是否能夠換來更多的錄取通知書呢?
作者發現,求職者們的總申請數與他們收穫的面試數(遠程或現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但與最終拿到的錄取數卻幾乎不具有相關性(下圖左)。
而對於那些已經拿到面試的求職者來說,現場面試數與最終錄取數具有極強的正相關性,同時遠程面試數亦與錄取數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下圖右)。
如果說更多的申請嘗試導致了更高的面試或錄取幾率的結論並不令人意外的話,那麼作者接下來對10個常見/傳統的學術研究成就指標與教職申請錄取率的相關性分析則給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為了排除由於申請數與錄取數正相關導致的統計偏差,作者選擇利用錄取數除以申請數得出的申請錄取率作為響應指標。
如下圖所示,10個因素中對求職者申請錄取率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僅有4個,按顯著程度從大到小分別為1)是否在CNS上發表過第一作者論文;2)是否具有獨立研究資金;3)總引用數;和4)在學術就業市場中的經歷時間。
一些受到研究界重視的指標如第一作者論文數、H指數等和博士後訓練時長等均不對申請錄取率具有顯著影響。
最後,對於令人身心俱疲的漫長申請季,求職方和招聘方分別有怎樣的想法和評價呢?
作者對求職者在問卷中提交的意見進行了關鍵詞雲圖分析,結果發現,申請者認為擁有獨立研究資金對自己的申請具有最大的助益,而獨立資金的缺乏和低質量的導師指導是申請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另外,申請者們對求職過程的最大抱怨是很難得到來自導師對自己在擬定和撰寫研究計劃方面的反饋(下圖)。
而對於招聘方來說,他們最為重視的是求職者是否提出了高質量的研究計劃,其次是是否有獨立的研究資金(如NIH的K99)或博士後期間是否獲得過資助(如F32)。
絕大多數招聘委員會的成員都不認為申請者發表論文的雜誌影響力是一個重要的評價因素,大多數的招聘委員也不關注求職者是否在CNS上發表過論文。有趣的是,招聘方對沒有經過同行評議的預印本文章也十分關注(下圖)。
對於這項網絡問卷調查的意義及其結果所反映的現實,作者認為,學術界的教職申請過程長久以來都具有不公開、不透明、不規範、高壓力等負面特質,使得即使智識過人、經驗豐富的博士們也往往倍感無所適從。
由於缺乏清晰的操作指導,求職者們往往傾向於過度重視可觸及的具象化的學術指標,譬如CNS論文、引用次數等,儘管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因素確實存在對申請成功率的正向影響,但其程度卻並不十分顯著,且在招聘方的評價中往往處於重要性較低的位置。
總之,這項研究通過對具有教職申請親身經歷的以及在學術資歷和成就方面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科研人員進行多維度的調查,形成了豐富的定性與定量化數據資源;基於此的詳盡數據分析則驗證和揭示了諸多有借鑑意義的關於影響獲得教職的複雜因素的結論。
這項研究無疑為人們理解和改良教職申請這一對學術界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流程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Cyranoski, D., Gilbert, N., Ledford, H., Nayar, A., & Yahia, M. (2011).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472276a
2. Wright, H. (2016). Where The Jobs Are – 2016 Edition. [Blog post]. Retrievedfromhttps://www.cccblog.org/2016/03/31/where-the-jobs-are-2016-edition/
3. Woolston, C. (2017). Graduate survey: A love–hurt relationship. Nature.https://doi.org/10.1038/nj7677-549a
4. Milojevic, S., Radicchi, F., & Walsh, J. P. (2018). Changing demographicsof scientific careers: The rise of the temporary workforce. 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ttps://doi.org/10.1073/pnas.1800478115
5.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tatistics (2018).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NSF19-301.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