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大型圖書館建了一棟新樓,準備整體搬遷過去。 但圖書館裡有大量藏書,有人估算,單單把書搬到新館裡,就要花費350萬。 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找到更好的方法。 這時,有一位年輕人提出:館長,我來幫你搬,只要150萬。 隔天,年輕人在報紙上登了一則消息:「從即日起,圖書館免費、無限量向市民借閱圖書,條件是從老館借出,還到新館去......」 就這樣,年輕人用最少的錢,把海量的書,搬到了新館。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你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嗎?
很明顯,如果一直在「搬書」這個思維模式中思考,很難找到好的方案。
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超37萬人關注,4千多個回答。
可見,很多人都明白,人生中的大多數較量,拼的是思維方式。
慶幸的是,思維方式和出身、智商不同,它是可以通過鍛鍊得到改善、提高的。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當我們在提高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最像人類。
刻意練習高質量的思維方式,你會過上更輕鬆自在的生活。
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鄧亞萍的演講題目是《轉型從零開始》。
她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者曾經問鄧亞萍:「你的獎牌和獎盃都放在什麼地方?」 鄧亞萍說:「我父母把家裡一間屋子專門設為榮譽室,把我所有得過的獎牌、獎盃、獎狀全部放在那裡。」老者卻說:「你應該把它收起來,因為這些已經統統成為了過去。」 這段對話對鄧亞萍觸動很大。 退役後她進入清華大學讀書,儘管她連26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全。但她最終通過努力,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學位。 好多人曾問她:「面對轉型,你害怕嗎?」鄧亞萍說:「有什麼好怕的?我們生下來就什麼都不會,不是通過一點點學習嗎?」她還表示:「今天的成功,不等於明天的成功;明天的失敗,也不等於後天不可以成功!」
事實上,這種做法就是作家劉震雲提到過的「歸零」。
指的是把自己心靈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經擁有的一切剝除,一切歸於零的思維方式。
生活中,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很容易陷入路徑依賴中。
路徑依賴,可以幫助你培養好習慣,但也會讓你的思維陷入危險的境地。
一旦你習慣了某種思維模式,養成了思維習慣後,你其實很難走出來。
因此,要擺脫路徑依賴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都應該學會適時給自己歸零。
有人說:
一段路,當你迷失了方向試著把一切歸零,整裝再出發;一首歌,當你忘記了詞曲的優雅,試著把一切歸零,單曲再循環播放;一種人生,當你感受不到希望的時候,試著把一切歸零,放下那些紛紛擾擾的步履去迎接明天的太陽。我們這一生,有很多時候都面臨著選擇,每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其實都是一次極其珍貴的機會,只要你學會把自己歸零,然後堅持下去,最後你終會發現每一次都是新的成長。
定期復位歸零,我們才能戒驕戒躁,保持謙卑的心態輕裝上陣,走得更好、更遠。
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段胡適留學日記: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感覺快笑出腹肌了。
雖然後來被證實,是經過網友改編的段子,但它卻反應出了一個普遍問題——拖延。
在拖延症的影響下,我們總是一邊沉迷在了各種短期快感中,一邊又負罪感滿滿,工作和生活的質量極低。
有這樣一句形容拖延症的話:
拖延症不僅毀了你的過去,正在侵蝕你的現在,還會扼殺你的未來。
是啊,被拖延症綁架的人生,是焦慮且失敗的。
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拖延本質上是對「痛苦」的恐懼。而戒掉拖延症,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5分鐘思維。
簡單來講就是當感覺拖延症又要犯的時候,立刻屏蔽所有干擾項,堅持做正事5分鐘。
5分鐘思維的魅力就在於,當你真正試著開始做5分鐘後,你會發現,實際上沒有那麼痛苦。
於是,在你堅持了5分鐘後,你可能就進入了做事的狀態,然後不知不覺地繼續下去,直至完成。
當然,讓一個習慣拖延的人,開始這全神貫注的5分鐘,其實是反人性的,你必然會不舒服、不適應。
但是只要挺過這5分鐘,你的思路就會專注到任務本身,然後根據這種工作慣性去做,拖延問題就能得到緩解。
所以,使用5分鐘思維時,你最需要做的,就是不管多難受,效率有多低,也一定要咬牙堅持,挨過這5分鐘。
馬東曾說:「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該不該去做,如果你有時間,就一定要做。」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里,有學生問李笑來:「老師,這種方法真的有用嗎?」
李笑來回答:「有沒有用,不去做怎麼知道?」
拖延時,美其名曰:「我準備一下。」
機會都是給有準備之人,但沒說給準備不完的人。
行動力強的人有兩種品質:
一、不畏懼失敗; 二、不給自己找藉口。
企業管理中有一個飛輪效應。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剛開始你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每轉一圈都非常費力。
但其實,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時,無需耗費更大的力氣,飛輪就能夠維持原有運動狀態。
有時,人就像是一台機器,一個新想法冒出來的時候就是要驅動這台機器運轉了,可是懶惰就像機器上的銹阻擋你的行動。
有人調侃:
我宛如戲台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了早睡健身的flag,可是每到深夜的時候,手機又總是放不下。這樣下去機器啟動得起來才怪呢。
如果你還沒找到一個 「最好」 的方案,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這樣說過:
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識。
在一個落後的思維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已。
戒掉低水平的重複,關鍵在於學習高質量的思維方式。
改掉舊有的思維方式雖然不容易,但學會刻意練習,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