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陽江市的西面,有座小縣城叫陽西縣,總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轄8個鎮子。陽西縣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朱雀位置有龍高山,玄武位和白虎位被海拔1337米的陽江第一高峰鵝凰嶂圍攏,青龍位有羅琴山,所以,陽西縣的形狀就是一隻「聚寶盆」。
這樣一個藏龍聚氣之地,被人譽為「粵西明珠」。
其中有個新圩鎮,是陽西縣的八鎮之一,盛產水果和中藥材。新圩鎮下面有個村子叫東水村,位於新圩鎮的北面,一條河流自鵝凰嶂山腳從夾谷中貫穿而過,東水村就建在這條峽谷的沿岸。
東水村有21條自然村,一共不到5000人,東水村不產水果和藥材,但是盛產竹筍和茶葉。漫山遍野都是麻竹,又寬又大的葉子將峽谷兩側的山脈遮蓋的嚴嚴實實。東水村的耕地僅有750畝,但竹林面積卻達到了3萬畝,是名副其實的竹林之鄉。
我們來到東水村的時候,村子道路兩側正在更換新的電線桿,一副生機勃勃的模樣。作為陽江十大美麗鄉村的東水村,境內流水瀑布、奇石異景別具一格,遊客被這裡的峽谷美景與如海的竹林所吸引,常常自駕來此旅遊。
我對東水村印象十分深刻,因為村裡共有4家餐館,到了中午吃飯之時,老闆開始殺魚、宰雞,忙活半天才能吃到口。因此,來這裡旅遊,一定要記得提前跟老闆預定,否則便要欣賞老闆從準備食材到美食上桌的全過程。
東水村的筍宴很知名,沒到這裡之前,我一直以為竹筍一年四季都會有,實際上,只有春夏兩季才會有新鮮的竹筍出土。每一畝竹林大概能採摘1000公斤的竹筍。
東水村的村民每人都有一片竹林,他們可以將成年竹子砍下來賣給建築工地用作腳手架,可以將竹筍採摘下來,用沸水燉煮,再撈起來到泥窯上晾乾,再將竹筍製作成各種美味的筍宴或者賣給遊客。東水村的干筍大雜薈非常知名。
在漫長的等待中,飯館老闆用一盤竹筍炒肉徹底征服了我們的胃。
在東水村也不要錯過白麻葉貼。
白麻葉一般採用樹菠蘿或者榕樹的葉子,東水村的人喜歡用白麻葉,這種野生的葉子在東水村隨處可見,有清熱解毒之功效。
先將葉子洗凈,然後在鍋里稍微放點鹼水將葉子煮爛,把水濾干之後就變成墨綠色的糊糊,與糯米粉一起攪伴作皮。餡料是諸如綠豆粉、花生碎等物,用模具做成月餅的形狀,下面墊上一層乾淨無污染的葉子,上鍋蒸10分鐘左右即可。
白麻葉貼味道可咸可甜,吃起來又滑又彈又軟又糯,一點都不粘牙,非常好吃。
東水村至今依然保留著一項傳統:古法造紙,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東水村的先民們最初造紙全靠手工,到了60年代,村裡引進了電力,還造了個水力發電站,村民開始用電來照明和打紙漿。在東水村,老一輩的村民都會使用古法造紙。
他們將砍回來的竹子切成1.2米左右的竹片,捆起來放水裡浸泡3-6個月,之後將竹捆撈起來用石灰滾過,打成竹纖維,再打磨成竹漿,整個過程非常複雜,最後成為一張張的紙。
至今,在村子裡還能看到他們打紙漿的工具。不過,這裡製作出來的紙並非我們想像中的衛生紙或者書寫的紙,而是那種火紙,被本地人稱為土紙,據說一張可以賣到1毛5一張。
雖然沒有親自看到村民使用古法造紙,但依然被東水村這項百年傳統所折服。現在造紙術已經不再那麼費時費力,又因為年輕人們拒絕再學習這種古法造紙術,如今,東水村的古法造紙只是作為旅遊項目來供人參觀了。
我們在東水村旅遊的時候遇到一幫遊客,我曾問他們,為什麼要來到東水村旅遊,他們回答我:這裡山好水好,很好玩啊。
我想,能吸引遊客來東水村旅遊,不僅因為陽西縣是個聚寶盆,更是因為東水村本身其無窮的魅力,不知為何,來到這裡總能讓人感覺到純凈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