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來,如果放開限制,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日本就能造出自己的原子彈,由此得出日本軍事潛力巨大,需要謹慎對待日本的結論。不可否認的是,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科學家也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常客,日本的確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但研製原子彈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
首先,日本缺乏足夠的原材料。原子彈可以細分為鈾彈與鈽彈,前者的原材料是丰度90%以上的鈾-235,後者的原材料為丰度93%以上的鈽-239。武器級鈾-235的製備難度極高,自然界中的鈾礦石的鈾-235含量還不到鈾-238的1%,為了獲得足夠丰度的鈾-235就必須建立包括數萬台離心機在內的龐大的鈾濃縮體系,這會耗費大量礦石、能源與時間,如果要生產鈾彈,光是生產原材料就會耗費數年時間。
武器級鈽-239的製備難度同樣很高。一般而言,鈽-239可通過中子轟擊核燃料棒中的鈾-238獲得,對於擁有大量核電站的日本來說,核燃料棒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日本的核反應堆以輕水堆為主,核燃料的燃燒程度較高,鈽-239會快速轉變為鈽-240,這大大提高了獲得鈽-239的難度。綜合看來,製備足夠的原材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這還是日本大量投入資源的結果。
其次,日本國土狹小,缺乏進行核試驗的環境。想要掌握原子彈技術,就必須進行核試驗,通過真刀真槍的核爆炸收集數據,為後續的改進提供技術支撐。但日本作為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密集,日本本土並不適合進行核試驗。至於遠離日本本土的島嶼,由於面積等因素的限制,也難以滿足核試驗的要求。
雖然電腦模擬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減少工作量,但放在核彈領域,核武器的爆炸當量、輻射情況和對不同目標的毀傷效果等數據都不是電腦可以推算出來的,電腦模擬依賴的模型也得建立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而即便日本通過各種手段順利進行核試驗,日本也要花費不短的時間改進自己的原子彈技術以造出具備實戰能力的原子彈。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必須解決核武器小型化這一難題,把數十噸、數噸的核裝置變成數噸乃至不到一噸的核彈頭,只有這樣,飛彈、戰機等載具才能攜帶原子彈作戰,這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最後,日本能否造出原子彈,全看美國答不答應。以上關於日本研製原子彈的技術分析建立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不對日本進行任何干預的基礎上,即便如此,日本所花費的時間就遠遠超出了三個月或半年,如果再加上美國干預等外部因素,日本面臨的情況將變得更加複雜。
二戰中,美國直接打斷了日本的脊梁骨,打碎了日本的崛起之夢,並在日本大量駐軍;戰後,美國逼迫日元升值,使日本經濟增長疲軟,美國很清楚日本恨美國,一旦日本擁有原子彈,崛起為真正的大國,美國將失去這塊經濟殖民地,這不僅會讓美國損失經濟利益,更會使美國多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大敵人,這絕不是美國願意看到的。從技術角度看,日本完全有能力造出原子彈,只是所需的時間較長,但在國際社會不會允許一個擁核的日本出現。所以,有這幾個「緊箍咒」在,日本核武器造出來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