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其中的親情構成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價值導向、人生軌跡都與親人的陪伴、培養密不可分。在展現家庭關係的導演中,有一位國際大師備受推崇,他便是小津安二郎(簡稱小津)。
小津電影永恆的主題都是家庭關係,但流淌出的親情觀念和影片風格卻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一個鮮明的風格分界點便是1945年二戰的結束,其戰前作品以濃郁的家庭溫情為代表,戰後作品則聚焦在社會結構變化、外來思想衝擊下人們思想觀念的異化,這類作品對於人生、親情、幸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洞悉,探討新時代下人與人關係的遠近親疏和寂寞無奈。其中,1949年的《晚春》與之後的很多作品風格迥異。
不同於《東京物語》中父母探望子女冷漠的態度和《秋刀魚之味》中不忍出嫁女兒的父親,《晚春》中的父女關係和睦融洽,故事情節單一,但內涵卻極為豐富。台灣導演侯孝賢就曾說「我最喜歡的是《晚秋》,小津四十六歲時拍的,透徹極了,厲害。電影應該是這樣:每個人都能看的懂,能看得很深的人就會看得很深很深」。
當時的小津已經開始嫻熟地使用榻榻米鏡頭(低視角鏡頭),並且受到西方電影思潮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呈現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空鏡頭、固定鏡頭和長鏡頭,但他的電影也同樣有獨到之處,比如敘述中的情節、人物省略、畫面中人物鏡頭拼接的非連貫性以及與劇情毫不相關的無關鏡頭。《晚春》中這些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將取景地鎌倉的景色之美與傳統的能樂、寺院、茶會等傳統文化相結合。
然而,在我看來,與技術的超然脫俗相比,這部影片在傳統與革新、離別與相聚、親情與婚姻的探討上卻有極為深奧的哲理意境,每一幅畫面、每一句台詞、每一個眼神都飽含深情與內涵。今天,我就將從這三個方面來深入解析父愛的偉大和人生、幸福之間的含義。
01、戀父情結與永恆父愛的博弈:不願離開父親懷抱的紀子與永遠為女兒著想的父親曾宮構成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凝聚著導演對於人生不斷的反思,而這與其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小津的電影常常流露出一種強烈的自尊和悲觀的情緒,表現在電影中便是殘缺的家庭關係,父親或母親總會在家庭中缺位,子女對父母極為依戀,甚至產生嚴重的戀父情結,本片中的女兒便是典型案例,也是小津人生的寫照。
小時候,小津的父親常年在外經商,直到20歲時,小津與父親都是聚少離多,小津表現出了強烈的戀母情結,《浮草》中相依為命的母子,《東京物語》中家人的異地相隔,《秋刀魚之味》中缺失母愛帶來的無盡傷痛,以及本片中永遠愛著父親的紀子,都表達出同樣的元素:對家人的依賴。
傳統意義上戀父情節多發生於父女相伴的過程,女兒多表現為內向、嬌氣的性格特點,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情感的依戀對導致女性與男性交往的正常進行。影片正是以此為基點表現戰後日漸增多的「不婚」現象。
影片中的紀子與父親曾宮周吉是一位55歲的大學教授,他對於百般依賴的女兒紀子只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嫁人。與之相對的則是紀子對於父愛的依依不捨,影片中她也曾有暗戀的對象服部昌一,可是在交往過程中,紀子卻表現的猶豫不決,其中最為鮮明的一幕便是運用特寫和遠景的交叉蒙太奇表現出紀子與服部海灘出遊的場景。
當紀子問服部「你覺得我人怎麼樣?」其實就是一種直接暗示,可服部卻吞吞吐吐,未予正面回答。當紀子父親問起「服部為人時」,爽朗的紀子大笑道「服部很適合做丈夫,但他已經訂婚了」,臉上誇張的笑容無法掩蓋內心的失望與落寞,說明紀子內心仍然渴望愛情。但在父親面前,她卻表現得若無其事,即使在最親的人面前,紀子也不願吐露內心的憂傷,在親人面前,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此還有一個引申的討論,服部真的有未婚妻嗎?從幾天之後服部邀請紀子聽演唱會來說,影片中從未露面的「未婚妻」很有可能並不存在,只是紀子內心拒絕服部的一個理由。音樂廳中空缺的座位與紀子惆悵的路過,都表明紀子內心有些不甘,如果紀子心中不是留戀完美父親的男子形象,可能一切都將不同。
俗話說「父愛如山」,與紀子的留戀相對的是父親一直希望女兒儘早出嫁,為此他謊稱自己也將續弦,紀子的存在成為他幸福生活的障礙,由此才讓紀子下定決心出嫁熊太郎。痛哭流涕的紀子不再執著於對父親的留戀,放手之痛體現出紀子對父親愛戀之深,但為了父親的幸福,紀子成全了父親,也放過了自己。在父女關係中,父親永遠充當智者的角色,用謊言讓女兒得到成長,自己則陷入了無盡的孤獨之中。
影片中紀子的離婚同學凌子對父親曾宮同樣有很深的依戀,從家中不自在的交流,到紀子回家時侷促的不安,再到酒吧得知曾宮告知其續弦謊言,凌子開始親吻曾宮額頭,都表明戀父情節不單單存在父女之間,對於長輩的愛戀也絕非孤案,具有普遍的社會認同和觀念趨同,也側面印證二戰後日漸濃郁的真摯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紀子的扮演者,小津御用的女主原節子,她對於小津也有著強烈的戀父情節,在小津1963年去世之後,原節子便突然隱退,居住在本片的拍攝地鎌倉(也是小津的安葬地),終身未嫁,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她說「我成了老太婆之後,如果是先生的電影,一定要讓我當配角啊,但一想到先生已經不在這個世上了,就悲傷不已。」從影片到生活,戀父情結從未消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02、傳統道德觀念與思想解放潮流的博弈:從不安分的挑戰權威到逐漸接受世俗觀念,紀子的人生軌跡說明傳統道德觀念的強大影響力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西方新潮的思想觀大量湧入,顛覆了很多傳統的守舊思想,傳統觀念與思想解放相互碰撞,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紀子的「不婚主義」便是其中的產物。
傳統觀念中,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親的一段話代表了保守思想的根深蒂固「要是要孩子的話,還是男孩子好,女孩子百搭,好容易養大了,又得嫁出去。沒嫁的時候擔心嫁不出去,一旦嫁出去了,又覺得不是滋味」。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已經與原本家庭脫離了關係,隱含著傳統道德觀念對於女兒出嫁的間接影響。
影片中隨處都流露出西方文化對於東方文明的衝擊,比如隨處可見的英文酒吧名稱暗示西方資本在日本的擴張,姑姑說相親對象長的像「加里·庫伯」,用西方影星來形容一個人長的帥暗示當時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情況,服部邀請紀子欣賞的小提琴演奏會暗示文化上的潛移默化。
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紀子並沒有表現的十分順從,反而對傳統思想提出了質疑,比如對於父親好友續弦表現出的不贊同,先入為主的觀念讓紀子直言其「不幹凈」,但是當她見到了這位妻子時,兩人卻相處的非常融洽,思想的變化過程其實就是紀子從勇於反抗到逐漸接受傳統思想的過程。
紀子的婚姻狀況更是如此,在影片中有位從未出現過的未婚夫,對於紀子來說,她嫁給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父親的心愿,在同學們結婚生子的當時,只有紀子保持著精神的潔癖,而姑姑則極力撮合她的姻緣,能否抵抗住外界的干擾表明了小津的態度,文化的融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究竟是同化還是異化,小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日本傳統觀念同化外來文化。
紀子姑姑對於熊太郎有一段非常詼諧的描述「熊太郎這個名字就象胸口長滿了毛的感覺,我們該怎麼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話就象在叫山賊,叫阿熊就象叫個傻子,當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之所以介紹熊太郎給紀子,在於其學歷和家庭背景,這些都是傳統觀念中象徵一個人前途的表象,但他們感情之間根基的穩定卻被影片所忽略,由此指向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婚姻觀念:門當戶對。
紀子從典型的戀父情結到逐漸隨波逐流,忘記了喜歡的服部,告別了過去的生活,迎接全新的未來,整個人生軌跡的變化說明了傳統道德觀念的強大影響力,也將生活中原本存在的真相和謊言一一揭露在觀眾面前。
03、謊言與真相的博弈:婚姻起初可能不意味著幸福,幸福需要自己去創造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充斥著謊言與真相,有些謊言是善意的,為了讓人們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些謊言是惡意的,潛藏著人們心底偏執的慾望。在本片中,謊言和真相往往相伴而生,在循環往復中體現生命的真諦。
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撒過謊,而謊言背後更多是出於關愛。最典型的便是父女之間為了對方獲得更好的生活而互編謊言。紀子告訴父親,自己從未想要離開父親,而內心卻始終深愛著服部。父親告訴女兒自己馬上就要成親,而內心則對女兒的離去有萬般的不舍,父女之間通過一條神奇的紐帶使感情更為濃烈,在女兒懇求父親讓自己留下時,父親的一番話道出了生活的真相:
「婚姻起初可能並不意味著幸福,期待突如其來的幸福是錯誤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是要自己去創造的,結婚並不等於幸福,幸福存在於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錘鍊」。
由此得知,父親對於生活本質的深刻理解。婚姻作為一段感情的起點,遠非終點,而幸福不僅需要守株待兔的冷靜,還要激情似火的衝動。幸福生活在於同甘共苦的彼此攜手前行,而不是將婚姻當成一種束縛和枷鎖。
影片從未說明紀子母親離去的原因,卻將焦點指向了母愛缺失導致的男性依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並不是紀子的錯,她也完全有能力糾正。小津眼中的父女傷痛並不是某個人、某個家庭的悲苦,而是由於人性、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的所有人的悲苦,小津後期作品中的憂傷元素也來源於此。
不過縱觀全片,影片的基調卻顯得歡快明朗,並不像《東京物語》等影片充滿了強烈的悲傷基調。其中有關謊言的一個幽默故事便是姑姑和父親在寺院中撿到錢包,她說的是「運氣真好,紀子的婚事一定會成功」,姑姑一邊答應會將錢包交給警察,一邊急匆匆地溜走,顯示出一個人言行的不一。從服部對紀子的態度可以知道,兩個人明明互有好感,卻因為「言行不一」而導致緣分的錯失,這其中蘊含的便是謊言與真相的博弈。
小津一生中從未有過婚姻,他一直陪伴著母親安度晚年,後世對他未婚之謎多有猜測,我想,他的經歷應該與服部如出一轍,緣分的錯失和對母親的依戀讓他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本片中服部對紀子出嫁時的欲言又止似乎印證著小津孤獨的內心,影片結尾處父親孤獨的削著蘋果,鏡頭一轉海浪潮起潮落,雋永的人生真諦呼之欲出,小津說「我想通過父母與子女的經歷,去描寫傳統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離析的」,而在他的心中,孤獨的守望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分崩離析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GGVuHEBfwtFQPkdDGh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