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龍陵縣來說,2019年是最歡欣鼓舞的一年:2月中旬,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通過省級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4月30日,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龍陵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從1986年起,戴在龍陵頭上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在33年後終於被摘除。
2018年6月初,市委、市政府確定,原計劃於2019年脫貧退出的龍陵縣要在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面臨時間過半,脫貧退出短板較多、資金缺口較大的困難和壓力,龍陵縣沒有遲疑、沒有退縮,而是把責任扛在肩上,拿出一往無前的擔當與勇氣,攥緊拳頭,拼盡全力,在脫貧攻堅路上,跑出了令人驚嘆的加速度,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脫下「貧困」帽,挎上「紅綬帶」。2019年10月15日,龍陵縣被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省級扶貧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是對「龍陵速度」的鼓掌與喝彩,也是對「龍陵精神」的肯定與褒揚。
2018年6月10日,市委、市政府確定龍陵提前一年實現脫貧之後的第三天,龍陵縣召開了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對整縣脫貧摘帽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吹響了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集結號。
「不折不扣打一場高質量脫貧攻堅戰」。龍陵縣立下了這樣的軍令狀,面對困難,頂住壓力,一場攻堅拔寨的硬戰在龍陵全面打響。
布好一盤棋 匯聚執行力
「短短几個月,村裡的串戶道路、村民庭院硬化搞好了、自來水入戶了,新建的衛生室投入使用了,劉書記還真有兩下子!」一提到市老乾局派駐鎮安鎮鎮南社區第一書記劉加培,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役中,龍陵用辦法、用情懷、用責任、用紀律,鍛造出了一支「扶貧鐵軍」,並構建起了全縣動員、全民參與、全縣上下一盤棋、一個目標、一個聲音、一種步調的脫貧工作格局。
龍陵縣把10個鄉鎮設立為10個戰區,建立健全了縣委書記和縣長「總調度」、全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直接調度」、縣級班子成員「一線調度」、鄉鎮黨委書記「戰區指揮」、村黨組織書記「帶兵作戰」的指揮作戰體系。並與此對應,健全了責任分工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實行包村包戶包人網格化管理,壓實壓死幹部責任,促使各級幹部切實轉變作風,爭當脫貧攻堅行家裡手和精兵強將。
「最好的幹部上一線,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障。」縣委書記段忠華說。全縣選派213名優秀機關後備幹部到80個貧困村(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按照每個村(社區)至少3人的標準充實80個貧困村(社區)駐村工作隊,把綜合能力強、能幹事、想幹事的優秀幹部選派到扶貧第一線,連同省市73名駐村工作隊員,對貧困村實現「全覆蓋、無縫隙、繡花式」精準幫扶。同時,向非貧困村(社區)派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全縣121個建制村實現機關幹部和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
按照「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的部署要求,各級幫扶幹部、駐村工作隊、村組幹部,夜以繼日地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消滅,一個短板一個短板去補齊,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擎起一面旗 凝聚戰鬥力
「脫貧攻堅推進到哪裡,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就發揮到哪裡」。
龍陵縣以黨建為引領,全面開展「幫帶」行動,把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執行力、戰鬥力,最終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為確保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一線直接發力,龍陵縣全面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雙推進」,持續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建立「能人當支書、支書當能人」的用人機制,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2016年,因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幹群關係緊張,龍山鎮楊梅山村黨總支被定為需要整頓提升的基層黨組織。2017年2月,縣委下派到楊梅山村的黨總支書記邵宗智上任後,著力在抓班子、強隊伍、聚人心上下功夫。為儘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村黨總支組織成立「十人小組」,由黨員帶頭先建房,帶頭互幫互助;為支持村裡修路,發動黨員帶頭無償讓出自己家的土地。在村「兩委」班子的強力帶動下,楊梅山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等工作從全縣的後進變成了先進。
著眼於加強村級後備力量儲備,龍陵縣大力開展村幹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在10個鄉鎮建立青年人才黨支部,成立了農村黨員幹部實訓基地6個、產業發展示範基地29個,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組織7個,農業產業鏈、農業專業合作社黨組織20個,切實將黨的組織嵌入到產業扶貧之中,通過打造脫貧攻堅「火車頭」,突出基層黨組織幫帶作用。
在開展「掛包幫」工作中,龍陵縣著力打造一支攻堅拔寨「先鋒隊」。通過開展黨員帶群眾、先富幫後富、先脫貧幫後脫貧的「一帶兩幫」活動,結合黨員設崗定責工作,讓機關黨員和農村黨員負責聯繫5至20戶不等的農戶,從思想上、生活上、生產經營上對其進行幫扶。同時,將農村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青年創業者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並鼓勵和支持這些人成立合作社、家庭農場,讓每戶貧困戶都能參與進來,在他們的幫帶下,走上自力更生的脫貧路。目前,全縣共有新型經營主體265個,註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470家,家庭農場17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5758戶64216人。
結合「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龍陵大力扶持和培育巾幗創業就業示範基地,共培植「婦字號」龍頭企業20個,婦女致富帶頭人150餘人,帶動婦女群眾2000餘人;發放「貸免扶補」婦女小額貸款3564萬元,扶持創業婦女345人,帶動640餘人實現就近就便就業。建起扶貧「大嫂車間」4000多個,幫助5萬餘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上好一堂課 激活發展力
「躺著脫貧只能管一時,站著脫貧才能奔小康。」誓打一場高質量的脫貧攻堅戰,讓龍陵看得更遠,走得更實。緊盯貧困群眾這個脫貧攻堅的主體,龍陵以從思想、志氣、信心、能力等方面實施「志智同扶」,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意識、致富技能。
「現在,我和妻子在家裡加工石斛楓斗,每個月有5000多塊錢收入,我們家摘去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龍山鎮核桃坪村貧困戶夏安周夫妻倆參加縣裡的「點餐式」免費培訓後,靠搞石斛楓斗加工,有了穩定的收入。
以書記課堂、流動課堂、指尖課堂、文藝課堂、廣播課堂、火塘課堂等「六小課堂」為抓手,龍陵縣一方面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另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依託骨幹產業,以政府買單的方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帶動貧困群眾學政策、學技術、學文化,破解群眾不想脫貧、不會脫貧的難題,增強他們致富本領和脫貧信心。2018年以來,全縣已累計開展各類培訓近1萬人次,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精神扶貧』+持續發展」的「志智雙扶」的脫貧路子。
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才是最生動的「扶志課」。龍陵縣深入開展脫貧典型表彰和宣傳活動,評選出「扶貧工作標兵」31人、「光榮脫貧戶」117戶、「帶頭致富戶」117戶、「文明家庭戶」39戶、「脫貧攻堅紅旗村」「基層黨建紅旗村」「產業發展紅旗村」「美麗村莊紅旗村」11個。並邀請光榮脫貧戶和致富帶頭人現身說法,感染帶動周圍更多的群眾主動脫貧。
針對貧困村鄉風文明「短板」,龍陵圍繞村集體經濟產業、道路改造工程、村環境整治等工作重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莊、進院落。同時,共籌集資金490萬元,採取「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實物」」的形式在全縣所有村(社區)建立了「愛心超市」,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
一盤棋、一面旗、一堂課的謀略戰術匯智聚力、凝心提氣,讓龍陵在六個月的時間裡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脫貧攻堅答卷。
數說:
198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
2002年被確定為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3年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共識別出33個貧困村、13760戶4988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2014至2017年累計脫貧退出19個貧困村、8760戶36940人。
2014年脫貧1933戶8393人。
2015年脫貧4018戶17025人。
2016年脫貧1737戶7313人。
2017年脫貧1773戶7393人。
2017年經過動態調整,新增貧困人口14018人,調增貧困村47個,全縣共有80個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21個)、貧困人口總數達15750戶64193人,其中:未脫貧出列貧困村61個、貧困人口6976戶26961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20.7%降為10.51%。
2018年脫貧出列56個村、脫貧退出5915戶23311人,未脫貧5個貧困村、1144戶4025人,貧困發生率為1.67%。
「防貧救助保險」 織密脫貧攻堅「防護網」
本報訊 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後,如何守住這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從2018年10月起,龍陵縣為全縣所有農村家庭投保「防貧救助保險」,為全縣6.4萬戶24.6萬農村人口織起了一張貧困線上的防護網。
為解決新增貧困和返貧問題,消除貧困增量,龍陵縣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龍陵支公司抓住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推出了政府防貧救助保險,制定了醫療、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教育救助四大保障措施。通過採取財政資金擠一點、幹部職工幫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的方式籌措資金,解決每年每戶100元的保費。防貧救助保險還把非貧困戶納入到保障範圍中來,使這部分人群在發生困難時,也能夠及時得到防貧救助,不至於陷入貧困。
政府和保險公司堅持雙方聯動,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保險對象可將保險事故直接上報設在鄉鎮的服務點,也可由村組幫助上報,確保及時開展理賠救助。2018年11月以來,全縣共接到報案59件,累計賠款54.82萬元。[朱琳琳]
強化產業帶動 讓群眾富起來
本報訊 龍陵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著力提升規模化、組織化程度,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實現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脫貧。
圍繞「一項產業一個規劃,一個村有1—2項主導產業,有勞力的貧困戶每戶至少參與1項持續穩定增收產業、加入一個經濟合作組織」的目標,全縣共編制縣級產業規劃12個、鄉級產業規劃114個、村級單項產業規劃608個,實現全縣農村常住居民戶和建檔立卡戶產業全覆蓋,全縣農戶戶均覆蓋扶貧產業7.7項,其中建檔立卡戶戶均覆蓋扶貧產業5.4項。同時,加大產業扶持力度,2015年以來,全縣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14億元,其中補助到戶資金1.25億元,共涉及41個扶貧產業、3.6萬戶、14.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實現產業扶持全覆蓋,享受產業扶持資金8876.75萬元,戶均享受產業扶持補助5641元。
龍陵縣積極培育壯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初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產業基地和專業大戶為基礎單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貧體系,有效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脫貧。並積極探索「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的模式,建立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穩定、緊密的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全面鞏固提升脫貧質量。通過引進領軍企業、建立長效機制、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打造全產業鏈,推進產業扶貧全覆蓋,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本報記者 王曼華
本版圖片由龍陵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