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配角的「老戲骨」們
近年來,我們會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熱播劇和電影作品中,那些被我們稱為「老戲骨」的演員們逐漸淪為配角,出演一些給當紅小生們當「綠葉」的角色。
比如最近熱播的《陸戰之王》(2019年)中請到了吳越為陳曉、王雷做配;比如在《九州縹緲錄》(2019年)中請到了張嘉譯為劉昊然、宋祖兒做配;比如《破冰行動》(2019年)中請到了吳剛、王勁松為黃景瑜做配……
《九州縹緲錄》張嘉譯
而在電影作品中,比如《烈火英雄》(2019年)中,侯勇為黃曉明、杜江做配;比如《誅仙》(2019年)中,葉童、姜大衛等為肖戰、李沁做配……
《誅仙》(2019年)葉童
當如,除去2019年之外的作品,這樣的現象似乎在之前影視劇作品中也是挺常見的,比如《都挺好》中的倪大紅,《人民的名義》中的張豐毅、侯勇等等。
《人民的名義》侯勇
那麼到底為什麼中國的「老戲骨」們就這樣淪為了配角?
原因何在?
我想,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市場的需求問題。
影視劇市場中其實比較缺乏適合老戲骨們做主角的劇本,更多的是快速的,依賴流量明星而創作出的快餐式劇本。
老戲骨們在IP劇,或者古裝劇中擔任配角,甚至客串,更多也是對於市場的妥協。都市、情感、古裝穿越等類型的作品,很難再像《大宅門》《白鹿原》等那樣的作品需要有深度的演繹,且這些劇本本身對於主角的年齡上有著很大的設限,這些都讓至少40+年齡的老戲骨門難任主角。
《大宅門》陳寶國
於是,在古裝、現代劇里出演爸爸媽媽、師傅師娘、老法師等等,便成了老戲骨們目前更適宜的選擇。
其二,老戲骨們接戲往往更謹慎。
這裡的接戲,指的是接一些擔任主演的戲。
對於早已超越名利的老戲骨們而言,他們往往更多看重的是戲中的角色是否適合自己,劇本的走向是否具有深度,並不會過多關注這個角色戲份的多少,片酬的多少等方面。只要自己喜歡這個角色、這個角色非常值得塑造,他們就願意出演。
李雪健
簡單來說,很多老戲骨不出任主演,或許他們壓根就看不上一些劇本中主角的那些戲份。
這樣一來,他們接任主演的影視作品就更加少了。
其三,雖不是主角,但一些劇組也更願意尋找老戲骨坐一坐鎮。
在一些即使沒有很適合老戲骨們出演主角的影視作品中,劇組也會創造一些配角的角色讓他們出演,讓這些老戲骨們來坐一坐鎮。
劇組或許會願意將其理解為「老帶新」:資深的老戲骨們通過自己的專業水準的高水平發揮,從而給新生代的年輕演員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同時,除了在表演經驗上,早年出道的老戲骨們也可以在表演態度上對年輕後生多有表率。不少製片人希望能夠通過老戲骨們的敬業精神,潛移默化地「監督」著流量明星們。
陳道明
一個時代缺少什麼,就越會強調什麼。
這些年隨著中國觀眾們的審美不斷提高,大家對於演員演技的表現日益嚴苛。「老戲骨」一詞也就日益流行,這裡的「老」其實並不是非要在年齡上有多大,而更多是一種沉澱、領悟和演繹的本領。比如,當年的流量小生胡歌,在今日也早已被歸為有著沉澱和演技的老戲骨了。
也希望,伴隨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更多年輕的演員們能夠鑄練自己的演技,變為新一代的「老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