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全國政協推出了《檔案實錄——人民政協成立前後珍貴資料展》主題展覽。
展覽再現了70年前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籌建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豐功偉業;回顧了在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協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推動各項社會改革、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此次展出的檔案,精心甄選自全國政協機關檔案處珍藏的1949年至1954年的631卷近萬頁文書檔案、約700張老照片和逾百件實物、3盤膠片檔案,以及向中央檔案館特別徵集44件75頁重要文獻資料。很多歷史檔案為首次公開。
1、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1949.6—1949.9)
1949年6月15日至9月20日,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舉行。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等23個單位的134位代表參加。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工作,籌備會完成了各項預定任務,為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新中國做好了充分準備。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會議選舉毛澤東等21人組成常務委員會並設立六個小組分別進行各項工作。1949年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正式決定,將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毛澤東簽到
新政協籌備會成立會代表簽到簿
簽到表
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開幕會上致辭:「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
新政協籌備會代表們在熱烈交談
新政協籌備會老舊印章
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在中南海合影
新政協籌備會下設六個專門工作小組,在常務委員會的領導下,分別開展工作。
1949年6月17日,第一小組討論參加新政協的單位和代表名額
1949年6月18日,第二小組商討《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條例》起草事宜
1949年6月18日,第三小組討論《共同綱領》起草事宜
第四小組商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起草事宜
第五小組商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起草事宜
第六小組起草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草案)
1949年7月2日,籌備會常委會秘書長辦公室第五次會議決定將政協會徽交鍾靈負責組織設計。經籌備會常委會傳閱通過,正式製作了會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政協會徽懸掛在會場主席台的中央。
齊燕銘批示按新政協會徽圖樣第四圖製作徽章
1949年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並基本通過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所必須的重要文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
1949年9月17日,周恩來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代表常務委員會作關於籌備工作的報告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
1949年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代表合影
9月20日,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決定於9月21日晚7時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9.21—1949.9.30)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出席會議的有45個單位的代表(含候補代表)和特別邀請人士共662人,其中正式代表510人,候補代表77人,特別邀請人士75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誌著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標誌著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大團結在組織上完全形成,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1949年9月21日晚7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毛澤東等89人當選為主席團成員。
政協一屆全體會議開幕,主席團就位
根據1949年9月21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議事規則》,大會先後組織四場發言,共85位代表作了發言。
根據會議議程,大會第六天討論並通過各項提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規定,人民政協全體會議對於國家建設事業的根本大計或重要措施,可提出決議案交給政府審議辦理。
因此,大會規定各單位如有相關提案,需於9月23日晚前交大會秘書處,再由提案審查委員會加以審查、整理後提交大會。最終,會議共收到代表提案14件,並於9月29日通過了主席團常務委員會關於代表提案的審查報告。
代表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報告
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出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四個重要決議,確定了新中國的名稱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名稱,並通過了關於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規定。
四個決議案(草案)
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
1949年9月30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以及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通過了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和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完成全部議程後,宣告勝利閉幕。
毛澤東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閉幕會,朱德致閉幕詞
1949年10月1日,30萬軍民齊集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下午3時整,軍樂隊高奏《義勇軍進行曲》,鮮艷的五星紅旗徐徐升起,54門禮炮齊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閱兵式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1949.10—1954.12)
1949年10月至1954年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共舉行了四次全體會議,在協助政府開展和推動各項民主改革任務、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積極支持和保衛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與交往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國政協一屆一次會議至四次會議主要議題。1949年10月9日,全國政協一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51人。會議選舉毛澤東為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席,李維漢為秘書長。會議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定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許廣平代表因病請假的馬敘倫提出人民政協第一個建議案:「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議將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定為國慶紀念日」
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49人,列席會議的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地方協商委員會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門負責人等共275人。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土地改革問題。
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會場
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委員143人,列席會議的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地方政府負責人、地方協商委員會負責人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民解放軍、工農業勞動模範和老根據地代表等共521人。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增產節約和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
毛澤東、李濟深(前左)等出席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
1953年2月4日至7日,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委員148人,出席會議的還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及各部門負責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藏致敬團等共51人。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貫徹1953年的三大任務: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開始國家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及動員全國人民準備和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
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毛澤東作重要講話
國徽的誕生。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通過,於1950年9月20日公布。
推動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各組委員討論了劉少奇所作《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後公布施行,成為在全國新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法律依據。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審核通過,頒布實施。圖為主席台上委員起立通過《土地改革法》(草案)。左起:郭沫若、周恩來、毛澤東、李濟深、沈鈞儒、陳叔通
從1950年冬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陸續開展起來。全國政協組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京津兩市文教、科技、醫務、工商、宗教等各界人士共6107人,分為47個土地改革工作團、5個土地改革參觀團,先後赴華東、西南、中南、華北和西北地區參加土改工作,參觀土改情況,為平穩順利完成土地制度根本變革,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國政協西南土改工作團合影
號召和推動抗美援朝運動。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中共中央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和出於祖國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全國政協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的要求,與各民主黨派充分協商後,於1950年11月4日發表《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號召國內各族各界人民積極開展抗美援朝運動。
在國內,全國人民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圖為重慶人民舉行遊行
1951年至1953年,人民政協繼續開展一系列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抗美援朝運動。
1951年3月和1959年9月,全國政協會同抗美援朝總會先後派出以廖承志和劉景范為首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圖為慰問團團長廖承志(左二)、副團長陳沂(左一)、田漢(左三)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左四)獻旗
支持保衛世界和平。1950年6月,全國政協接受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的建議,制定了號召全國人民展開世界和平簽名運動的辦法,發起了保衛世界和平簽名運動。截至1950年11月,我國在和平宣言上簽名的共達2.3億多人,為促進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毛澤東、周建人在簽名
1951年2月25日,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了《關於締結和平公約的宣言》,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呼籲一切愛好和平的民族支持這個宣言。全國政協積極響應,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擁護締結五大國和平公約的簽名運動。1951年11月1日,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支持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的要求的決議》。中國人民在世界和平理事會關於締結五大國和平公約宣言上簽名的達3.4億多人,占全世界6億人簽名總數的一半以上。
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常設委員會宣言及簽名綢
促進國際交往與合作。1950年至1954年,全國政協同蘇聯、朝鮮、越南、印度、緬甸、保加利亞、蒙古等國的相關機構開始友好交往,積極推動建立國家之間的關係,促進不同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作出了貢獻。
1954年7月,越南人民訪華代表團抵達北京。圖為黃國越團長向陳叔通獻錦旗。
沈鈞儒在招待印度文化代表團的宴會上向團長潘迪特夫人敬酒
協助政府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為促進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全國政協協商討論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關於穩定物價、對財經工作實行國家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調整工商業、調整稅收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方案。
1950年6月,陳雲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作《關於經濟形勢、調整工商業和調整稅收問題的報告》
政協自身建設。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在自身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進人民政協工作向著規範化、制度化方向邁進。
《政協全國委員會工作條例》(草案)
李維漢關於改進全國政協各組工作的辦法的報告
為了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全國政協同各省、市協商委員會制定了《處理人民意見試行辦法》,將接受與處理人民意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全國政協暨省市協商委員會關於處理人民意見試行辦法(草案)(1951年5月全國省、市協商委員會秘書長會議擬定)
政協全國委員會老舊印章
來源:中國政協文史館、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