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最具威懾力的幾款重型巨炮,還可用來發射原子彈

2020-02-05     谷火平

在二戰期間,裝甲作戰武器得到了飛速地發展,因此為了能夠研製出較為先進的陸戰裝備,及時地給予前線作戰隊伍有力的火炮支援,許多國家都開始研製起自行火炮這類武器,並且將這些火炮應用在了實際作戰中。自行火炮是一種連同車輛底盤在一起的火炮武器,主要包括武器裝備,底盤以及裝甲式車體這幾個部分,其中武器部分包括火炮,機槍等結構。這種自行火炮的性能大多都很優秀,因為有外部裝甲車體的防護,所以更容易在戰場上生存。

​在蘇聯時期,火炮的應用十分廣泛,對於當時的蘇軍來說,使用足夠口徑的火炮去對付西方的陸軍,是比較快速且有效的辦法。而在戰後,蘇聯根據實際情況開始研製一種可以發射原子彈的巨型火炮。從1954年開始,蘇聯開始研製一門具有大口徑的自行火炮,計劃其射程可以摧毀25公里以外的目標。91年蘇聯解體之後,俄國接收了蘇軍大部分的軍事裝備,其中有一些火炮武器足夠優秀,直到現在,其相關性能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據悉,在二戰之後,蘇聯先後研製了三種核動力的自行火炮,其中包括406mm的2A3型,420mm的2B1型自行原子炮,還有一種是420mm的S103式無後坐力原子炮。由於當時蘇聯相關的科學家研製的核彈藥都不小,而常規的炮兵裝備的火炮武器口徑是203mm,以這個口徑來看,這些核彈藥根本就安裝不了,因此這些核動力火炮才選擇設計如此大的口徑,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火炮產生的威力要比一般的火炮大的多。下面具體介紹下這幾款大口徑的自行火炮。

​首先是口徑為406mm的2A3型火炮。在冷戰時期,蘇聯針對美方研製的M65原子炮,在1957年研製出一款同樣可以發射核彈的巨型火炮,也就是2A3型。據了解,這款武器採用了T10的坦克底盤,另外在底盤的基礎上,其兩側的負重輪增加到了8個,加上炮管周圍的鋼圈,它的厚度大約有半米粗,其重量高達64噸,長度約為20m,另外這款火炮裝載的炮彈平均每顆重量達到半噸,最大的彈射質量為570kg,為了儘量減少這款火炮在炮彈發射時的後坐力,它的炮塔和車身之間加裝了一些緩衝隔層。不過雖然這款火炮的作戰性能很強,但是設計人員似乎過於注重它的性能,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問題。據悉,這種火炮的地盤雖然有進行一定的加固,但是每當炮彈發射之後,2A3型可能就要返廠維修,它的實用性不是很好,因此在研製出來以後,這款火炮就一直被作為閱兵儀式上的展示裝備使用。

​其次是蘇聯的2B1自行火炮,它是由蘇聯的列寧格勒基洛夫廠負責研製的,其設計的思路和二戰期間的列車炮有些類似,它的名稱為「奧卡河」,車體長度達到了25m左右,高度為3m,重量為61噸,槍管口徑達到420mm。這款火炮裝備了一台v12式柴油發動機,射速大約2分鐘一發,威力十分厲害,但是同時伴隨而來的還有許多問題,比如槍管太長,導致機動性能不太穩定,另外由於火炮的火力太猛,所以在開火之後總是會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它也是僅僅公開出現過一次後就被放置在博物館裡面了。

​最後是蘇聯研製的S103式原子炮,它的口徑達到420 mm,在1955年開始研製,主要是以406mm的2A3以及420毫米2Б1型原子炮為基礎,研製出的一款具有超大口徑和超強火力的火炮。距了解,這款武器採用了無後坐力炮的原理,將發射時產生的一部分火藥氣體從火炮的尾部噴管處噴射出來,這樣就能抵消火炮發射炮彈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和前面介紹的兩款大口徑火炮一樣,這款火炮最終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在1956年初的試驗中,S103 式火炮在發射6發炮彈之後就炸膛了,之後雖然相關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一定的維修,但是在56年底它又發生了一次炸膛的事件。因此,蘇軍方面最後還是放棄了這種巨型火炮的研發,開始重點研製其他武器。(牧夷嘉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3TsFXABjYh_GJGVuQ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