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準備一刷《信條》的你(無劇透)

2020-09-07     極客電影

原標題:致準備一刷《信條》的你(無劇透)

從今天起,《信條》就在國內正式上映了。

它必(已)將(經)在網絡上掀起一股討論的大潮。

溫馨提示:一刷前先做足心理準備,因為——

你可能從沒見過這樣的電影

《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第十一部電影長片

作為影院、膠片與IMAX攝影機的堅定支持者,諾蘭不僅把自己的最新作品鎖定在影院首映;

而且他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也都趕在國內影院復工後第一批做了重映。

我在影院復工後看的第一場電影就是零點場的《星際穿越》

如今在國內院線上,同時放著「諾蘭時空三部曲」——也算是一種「奇景」了。

「諾蘭時空三部曲」

這除了是給影迷的福利,更代表了諾蘭對電影院的回饋;

《信條》肩負著的是「幫助影院恢復,重振電影信心」的使命。

高概念迷宮型劇情

你能相信嗎?

我們為一個陀螺已經爭論了十年;見證了哥譚市的人文主義精神;超越未來,進入高維空間;爭分奪秒,多視角重回二戰......

今年,諾蘭剛剛過完50周歲生日,這位「造夢大師」這次要帶我們去哪裡?

諾蘭喜歡「假設式」創作法

先有一個「假設」,然後圍繞它去挖掘可能性。

比如《盜夢空間》假設了「人能進入另一個人的夢境、並植入想法」之後可能的情況。

這次《信條》的「假設」是:

如果科技足夠發達,人類能控制時間的流向,讓它從「向前流動不回頭」到「往回流動」,人為製造出「時間逆轉」,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正反看都一樣的「迴文」TENET代表整個影片的核心概念,挑戰你對世界的認知

從一個簡單的想法起始,然後開發出很酷的視覺來定義「時間逆轉」。

在「逆轉」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相反的

比如我們在預告片看到的「用手把子彈從桌面吸上來」;

倒著追逐的車輛;

除了這些表象,人類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哪些勢力會參與這項技術的角逐?

我從小就喜歡諜戰片,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讓諜戰題材更符合今天的審美、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諾蘭把「假設」、對未來的想像,和自己喜歡的題材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他原創《信條》劇本的基礎。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人公」是一名特工,他在一次致命任務之後發現了「時間逆轉」,和背後的神秘特工組織TENET

為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主人公」與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特工尼爾搭檔,通過「逆轉」來拯救世界。

「主人公」(左)與蝙蝠俠、哦不,是特工尼爾(右)

科幻版英倫特工既視感

在《信條》中,主角沒有名字,只有代號「主人公」(片尾演員表里也是這麼寫的!);

「主人公」從始至終與觀眾視角重合——從剛知道TENET時的錯愕,到一點點學習關於時間的技術——你的困惑就是他的困惑,你心裡的問題就是他會提出的問題。

一層層揭開《信條》故事的過程就像在玩遊戲:

前半部分學習知識和技能,了解怎麼在「逆轉世界」生存,練習招式獲得武器;

後半部分告別新手試煉,進入英雄模式,過關斬將打Boss。

這150分鐘絕對讓你緊張到喘不過氣:

世界觀設定、龐大的信息量、高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不同角色的不同目標和立場,誰背叛了誰、誰又「雙重背叛」了誰……

《信條》人物海報集

儘管如此,《信條》的故事是完整而且自洽的。

一刷小建議:只要你順著影片中設定的規則走,就能把主線故事看懂

但若想得到更完整的體驗,就需要通過洞悉無數諾蘭精心藏好的小細節,才能揭開全部迷底。

《娛樂周刊》曾這樣評價諾蘭:

當更多導演還在充當畫家的時候,他已經變成了電影行業里的建築大師。

他構造影片,設計藍圖總是力求完美無缺,並沉醉於每個細節;

他追求自由,不同於頭、身、尾的古典敘事邏輯,諾蘭傾向於用自己獨特的手法來構建敘述。

諾蘭善於顛覆性地改變常識過程,以高強度、超理性的敘事手法為審美疲勞的我們帶來了迷宮般的敘事體驗

《信條》把諾蘭式敘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它絕對是影史上最值得「多刷」(注意,不是「二刷」)的電影之一

高影院奇觀,「炸飛機」只是開始

據媒體報道,《信條》製作成本在2億美元以上

即使喊一聲「諾神」,這個數目對他來說也算是最高紀錄之一了。

這些錢都花在哪兒了?

答:構築一場電影院裡前空前的奇觀

首先,《信條》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

諾蘭和他的「御用「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不但改造了IMAX的鏡頭,讓IMAX攝影機能直接捕捉到獨特的「倒轉影像」;

人物、動作、大小場面,攝影師霍伊特這次全部用IMAX攝影機拍攝

他們還把IMAX攝影機綁在車上拍攝追車畫面,太奢侈了!

其次,因為諾蘭追求「真實感」審美,不喜歡用綠幕做特效,所以一切場面都要求「真刀真槍」的拍。

劇組大費周章地在美國、英國、丹麥、挪威、義大利、印度、愛沙尼亞等多個國家取景拍攝。

繁華都市裡「蹦極」

我們都知道,諾蘭為了拍片中一個飛機爆炸的鏡頭,真的買了一架波音747飛機就為用來炸掉。

「一鏡到底」炸飛機

加上為數眾多的動作場面、刺激的公路多車追逐、超乎想像的時空正逆同框奇景……

炸港口

炸汽車

炸大樓

這些努力(和經費)全都反映在影片畫面里了。

150分鐘震撼的大銀幕畫面,讓《信條》成為一個影院裡的藝術品

片中高潮部分的「時間大戰」,恢弘卻十分奇特,創意和執行完全可以載入影史。

最後這段絕對不能劇透,拍攝和剪輯手法讓人驚掉下巴

你看完一定不敢相信,《信條》這樣一部視覺奇觀,特效鏡頭連300個都不到

他自己的上一部太空科幻片《星際穿越》用了850多個特效鏡頭;而《復仇者聯盟》系列的3和4,特效鏡頭的使用量都在3000個左右。

諾蘭用事實證明了他對「實拍」的熱愛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信條》的配樂和音效。

漢斯·季默用低沉莊重的史詩般配樂幫諾蘭打造出品牌;

但這次漢斯·季默並沒參與,諾蘭找的是80後瑞典音樂人——Ludwig Göransson

Ludwig沿用了季默此前配樂的風格,但加入了很多電子元素,節奏感也更強,整體更有科技感,符合《信條》諜戰與科幻的氣質。

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或是五官周身的體驗,《信條》絕對值得你跑一趟電影院!

《信條》再次證明了,沒人能像諾蘭這樣思考和架構電影;更沒人能用如此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拍電影。

《信條》是諾蘭對自己的挑戰,對「更加極致」的一次衝擊

還好我們有機會見證這個過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z7QZ3QBLq-Ct6CZE2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