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貧窮,越美麗,越好玩,中國有個大美南召!

2019-05-31   福大人愛旅行

如果不是特意來到河南的偏遠山區,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來到南陽市的南召縣看看。這裡只是豫西南的大山深處、伏牛山南麓的一個知名度很低,且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的小地方。工業發展滯後於其他地區,農業發展又受制於地理環境,旅遊業亦是方興未艾。

貧窮,可能會限制很多人的想像力,但卻不妨礙自然環境的呈現。在這個到處都是山、到處都是綠色的地方,當地人真誠而淳樸,自然風光也相當nice!我們從淅川一路駕車而來,到五朵山腳下時,天已近墨,七拐八繞的盤山公路又走了近一個小時,最終抵達山腰上的五朵山迎賓館時,已錯過了當天最後一抹夕陽。

休整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正式向五朵山風景區山頂進發。去山區旅遊的好除了空氣清新,還有涼爽的好處,這在炎炎夏季來說也真的是難得了!此時,五朵山下的平原地區氣溫已飆升到三十五六度的高溫,走不了幾步就讓人燥熱難耐,汗流浹背,但乘坐纜車上到五朵山上後,立即就能感受到清涼濕潤的潔凈空氣。

由於我們上山的時間比一般遊客要早很多,此時山頂平台還被晨間的雲霧深鎖,到處都被霧氣、水汽所瀰漫,就連連接兩座山頭的高空攀岩索道都若隱若現。走在隨山路起伏的褐色木棧道上,耳邊是腳踩木板時的吱吱嘎嘎聲音,當停下腳步欣賞大山風景時,耳朵立即又被豐富多彩的各種林鳥的鳴叫啾啾聲占據。

走累了山路,隨便找個座位停歇一會兒,深吸幾口大山裡的潔凈空氣,口腔、氣管似乎都能品覺到淡淡的花木清香,還有絲絲混合林木的甜味兒;極目遠眺,山巒疊嶂,隱隱約約,到處都是濃綠無邊的廣袤林海。抬頭望,巍巍金頂山頭正若隱若現於雲霧之中。

由於山高路遠,道路難行,如今在南召縣五朵山的大山深處,還散落著一些零星小山村。當地山民多以種植玉米、紅薯和草藥為生,也有少數服務於當地的風景區:進行景區修建、日常維護和給遊客提供相關服務。當地最出名的景區還是道教名山——五朵山風景區及金頂最高處的道家大殿。

因此地與道家頗有淵源,所以五朵山金頂上現供奉有道家祖師——真武大帝,金頂下有老子的雕像。據說,大名鼎鼎的「全一道人」張三丰乃河南南召縣人士。站在金頂山上,縱觀四周,風水超棒,環境何其美也!可能從今以後,不能再說「天下名山盡僧占」了,原來道長們也有風水慧眼加持,在此「修行」多年後,必有「成仙得道」之希望。

從山上下來,我們緣山間公路繼續前行,很快就到了五朵山九龍湖風景區。不出意外的話,南召縣五朵山九龍湖風景區的游湖體驗,應該是個波瀾不驚的「坐船-看山-賞景-聽講解」的常規過程。

此地青山綠水雖美,怎奈酒足飯飽的午後,我們每個人都百無聊賴、昏昏欲睡,對無敵美景也提不起巨大興趣,可旅途也總是會用一些小插曲、小意外調節旅人的情緒!我們此時乘坐的是一艘電力船,遊船正在返程途中,船……突然意外沒電了……聞訊後,船上一干遊客立刻來了精神:緊張-恐懼-驚訝-興奮-刺激……各種「情緒」爭相湧來。

在眾人先驚後呆,手足無措,眼巴巴隔著湖水望向幾百米外的碼頭就是過不去的時候。只見老船長沉著冷靜應對——先關空調(船上的),然後反覆重啟電源(使電力稍微恢復一點),同時調轉大船航向,再藉助山谷的風勢……就這樣,我們的大船順著湖水的波浪,開始一點點向著碼頭「漂去」!

最終,在大船失去動力,沒有請求救援,也沒有船槳的特殊情況下,僅僅憑著船長的行船經驗——先靠風,後靠浪,我們終於靠岸了!我以我媒體帳號擔保:這條遊船絕對不是「水氫能源船」!

如今生態農業旅遊已成了一種新興的旅遊形態,比如去農家樂過周末、瓜果採摘,再比如田間去鄉下包一塊兒農家小菜園耕種……這種體驗式的旅遊新玩法,實際上已在河南南陽市南召縣被實踐了。在有驚無險,好玩的九龍湖遊船體驗之後。我們一行興高采烈地殺到了柞蠶養殖基地參觀。

有人會說,「蠶有啥好看的?不就是蟲子嗎?」,這你就錯了,蠶是蟲子不假,但絕對好看,不信,這就給你點「顏色」!日常中你可見到的蠶都是灰白色的,而且蠶寶寶只吃桑葉,但在南召的田間地頭裡,在大片的柞木叢中,卻有紅、綠、白、黃、藍、青、淺黃等七種顏色的蠶。

從我們從一踏入當地的柞木種植園開始,就興奮地各種搜索,每當「發現」一種「新顏色」蠶寶寶就會興奮地不得了!除了顏色好看,具有觀賞性之外,這種柞蠶對人類的貢獻還相當大哩,柞蠶除了吐絲可以紡綢穿衣之外,蠶繭、蠶蟲亦可食用,蠶亦可入藥,柞蠶絲素蛋白還能做成化妝品美容!那麼你來猜猜,這些彩色的蠶會吐出什麼顏色的絲呢?

除了自然風景和生態農業旅遊之外,南召縣的人文歷史其實也非常悠久。比如在雲陽鎮的中心小學院內你就能看到兩千多年前的古文廟遺蹟。如,植於2700年樹齡的兩棵側柏、明倫堂、狀元橋,遺蹟古代房舍和石刻造像……可以看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如今,文廟與中心小學設在了一起,無論二者何種關係,起碼當地孩子們時時刻刻還能在孔夫子的精神雨露滋潤之下,感受「萬世師表」,力圖使儒家思想薪火相傳!

在南召縣短短停留的兩天裡,我們深入體會到了其貧窮的一面,也見證了其好看、好玩、好風景,而在當地的最後一站是訪問以石頭而聞名的一處景點——石頭古村。

當我們的雙腳越過石頭村的大牌樓,就像一下子被丟進了石頭的世界一樣:村路-房屋-小橋-商店-民宅-禽舍……石頭村裡不見一間磚瓦房或水泥房,村民的院裡院外滿眼都是石頭物件。

石頭村因盛產石材,過去曾被稱為「石窩坑」,如今村民雖不以開採石材為業,但家家戶戶的小院裡仍然堆滿從山上撿回來的「高顏值」石塊。每當有遊客來訪,也總會有人相中一二,此時石頭也能「變錢」!這也是「靠山吃山、主動脫貧」的一種體現了!在此,也要為南召人點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