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會見南京「十大科技之星」:為科技人才創新創造營造良好氛圍

2019-10-22     南京發布

近日,第十三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評選結果揭曉。10月21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會見了獲獎者,向他們表示祝賀和敬意,希望他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人員的諄諄囑託,把握科技發展大勢,站在技術進步前沿,發揮領軍帶動作用,矢志創新、潛心創造,為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和南京建設創新名城再立新功。市委副書記沈文祖參加。



10月21日,張敬華會見第十三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評選自1995年啟動,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為南京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在前12屆120名「科技之星」及64名提名獎獲得者中,不少已成為科技界相關領域領軍人物或權威專家,其中15人當選「兩院」院士。新一屆評選中,邢文革、許春山、楊健、何錦華、張宇峰、張愛華、邵國青、范一中、曹林、薛峰同志獲得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稱號。



張敬華與部分第十三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合影。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張敬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他們並通過他們向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慰問和感謝。他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南京高質量發展保持良好態勢,經濟增速連續10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創新型企業持續大量湧現。這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驅動,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貢獻。

今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藍圖五周年,我們要交出一份優異的「五年答卷」,並在新起點上繼續推進「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謀創新抓創新,聚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

希望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飽滿的創新激情勇攀科技高峰、推動產業升級、服務社會民生、引領科學風尚,為城市增添更多創新底氣,為發展貢獻更多新的動能。各級黨委政府及科協組織要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最優環境條件,在全市上下大力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激勵人才的濃厚氛圍。

「十大科技之星」一一發言,大家表示,將珍惜榮譽、珍惜時代,繼續立足本職崗位、發揚創新創造精神,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為科技事業發展和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市領導徐曙海、蔣躍建參加。


第十三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基本情況

邢文革。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65年11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首席專家、副總工程師,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是我國艦載預警探測領域裝備的開創者、技術的引領者和體系的創新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2項,中國電科科學技術獎多項,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許春山。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4年6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億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工程師。被評為市科技頂尖專家、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雙創團隊領軍人才、江蘇省科技企業家、江蘇省333工程培養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攻克機器人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70項專利、45項軟著,碩果纍纍。相關技術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楊健。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3年6月生,漢族,九三社員,博士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教授。先後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當選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部分成果已應用於江蘇省公安廳人臉識別比對查詢系統、南京青奧會期間的智能動態人臉識別系統等。相關成果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基礎類)一等獎。


何錦華。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2年1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針對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對高性能螢光粉的迫切需求,近五年來完成了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6項課題,攻克螢光粉組份設計、高溫合成等關鍵技術。申請發明專利28件(4件PCT專利),授權發明專利30件(3件PCT專利),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宇峰。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4年6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他主要從事橋樑施工控制、檢測、健康監測與狀態評估等科研與技術工作。相繼主持了30餘項重大科研項目,以及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等11座長江大橋在內的70餘座特大型橋樑的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設計與實施,涉及專業範圍廣泛,研究成果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張愛華。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3年12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南京市兒童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省特聘教授,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主持國家和部省級課題共計10餘項,共申報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0項,先後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衛生計生委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和三等獎以及中華腎臟病青年研究者獎。

邵國青。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64年3月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獸醫研究所動物支原體學科首席科學家、二級研究員。他成功創製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豬支原體肺炎活疫苗(168株),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產業化應用,改變了我國完全依賴進口產品的局面。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件國家新獸藥註冊證書,新免疫技術PCT國際專利獲得美國授權。

范一中。紫金山天文台供圖

男,1977年4月生,漢族,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自2012年5月以來一直擔任「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地面科學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並負責科學團隊,與悟空號團隊一道實現了我國天文衛星零的突破,在悟空號的數據分析、物理解讀、成果發表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曹林。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9年6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副教授。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江蘇省「青年雙創英才」、江蘇省領軍型新生代企業家、江蘇省科技企業家、南京市科技頂尖專家集聚計劃、南京市「創新型企業家」。他在生物醫藥核心關鍵技術和原料上打破國際壟斷,現已擁有39項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和25項授權專利。


薛峰。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曉 攝

男,1971年12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國電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網安全穩定控制技術分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系統保護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是國家電網公司科技攻關團隊骨幹成員,江蘇省第四期、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thJ9G0BMH2_cNUglx9F.html


全額退費!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