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張炳發:淺談日本美學,和諧共生之美

2019-11-13     築客HOME

日本建築美學中的侘寂美: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它很巧妙地體現出人、建築、自然環境,三者共生的特點。

受中國影響頗深的日本,建築上雖能看見中國的影子,但是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使得日本建築設計在世界建築史中獨具魅力,即使在聲望很高的西方美學建築中,也依然獨樹一幟,擁有自己的位置。

發兮原創設計所設計總監

張炳發

設計理念:設計源於生活、超越生活

一、大德寺枯山水庭院的侘寂之美

大德寺建於日本鎌倉年間(公元1325年),位於京都北部,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其中尤以茶道文化而聞名,大德寺大仙院的枯山水,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巔峰作品。

著名的一休大師,在80歲時任大德寺的主持,重建了大德寺。至今大德寺還保存著一休大師的遺墨。

豐臣秀吉曾在寺內舉行織田信長的葬禮。藏有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的建築物的大伽藍,是戰國時代的大名捐贈。寺內共有21座塔頭 , 擁有茶室、園林、門畫等多數文化財產。

大德寺的建築外型是傳承中國隋唐時期的建築風格,開始慢慢延生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

日式庭院中的枯山水,獨樹一幟,一步一景,借景的地方隨處可見。

小石子是用來防盜和樹立精神場所。

頂上的用的是70層松木樹皮屋頂製作的古典工藝。皮層越厚,規格越高。

植物可以用來防蚊,美觀性極佳。

大德寺,枯山水庭院,總結六個字:

守、破、離、斷、舍、離

守:吸取傳統、經典的隋唐時期的建築、文化、服飾。

破:打破原有的形式主義,提取精神上的,參悟人生,小空間,大世界的精神思想,形成隱退,悟道,禪修的人生。

離:就是升華。

這也是很好地詮釋了古典建築庭院的人、建築、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二、漂浮在水上的建築–佐川美術館

佐川美術館被普遍稱為「漂浮的美術館」,因為它坐落在琵琶湖周邊的海域,有如漂浮在水上的藝術品一般。給人的感受是一個流動著詩意,隨著四季變化而更生動的美術館。

整個設計的雖然表面看起來像廠房一樣,但確實延續著日本文化中謙虛內斂的精神本質。日本古建的屋頂和立柱等,都是用現代的材料來延續古建築的美感。

每個展廳設計上「守、破、離」的手法。面臨琵琶湖的佐川美術館是個展覽品質極高的地方,不管是在展覽內容或是環境控制上都是無可挑剔的,為人們展示的是一個擁有世界觀設計思維的傑作。

傳統的經典的古典建築元素,以當代的手法和材質演繹,通過水景,燈光等媒質形成漂浮的建築外觀,傳承古典建築的特點,整個外觀和材質,體現東方的隱退、內斂、和諧的東方修禪境界,尤其是最右邊茶室外面的蘆葦,顯的非常的親民,體現建築和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面。

整體環境中的抑揚頓挫,光線設計和材質的處理細節,都讓設計師把材料的美感和細節的美感發揮到極致。

同時也體現著日本人骨子裡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設計概念,這是一個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來欣賞的美術館。

三:美秀美術館

懷著對華人最偉大的公共建築第一人——貝聿銘先生的敬意,來此拜讀大師的作品。

故事是古時陶淵明先生《桃花源記》為故事敘述,講述心情和善、倡導和平的日本財團協會會長小山美秀子的故事,因為美麗的實物,可以凈化心靈。

穿過曲折的隧道,忽覺眼前一亮,一座銀灰色猶如豎琴般優美的吊橋,橫跨兩個山腰出現在我們眼前。吊橋的不鏽鋼拉杆、橋面的水泥模板、橋身的扶手拉杆,每個細部都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現代的建築材料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在這裡顯得靈動而精緻。

吊橋的盡頭便是美術館的入口中國圓「夢之門」,美術館的80%建築都隱匿於地下,主體建築完成後,再將之前挖起的土石覆蓋好,並種上與原始環境適應的樹木。這樣有利於保護自然環境,又能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

美秀美術館讓我們看到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人對自然的敬畏與保護,邀請陽光、水、四季變化共同擔當設計者,以自然之力賦予了人工造物以靈魂。

美術館的創新之處在於運用了鋁質框架和玻璃天幕、混色混凝土。結構設計儘量使用天窗與落地玻璃,將自然光納入展廳,明媚的陽光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大廳充滿了迷離的光影效果。

貝聿銘先生以最小的干預自然的方式,儘量不要破壞當地生態環境,日本美秀美術館表達了貝老的建築理念,即自然與建築的融合。它以「世外桃源」為設計理念,貝老不忘結合設計所處的環境採取了先蓋房子後填土的方法,最後種上與原始山林相適應的樹木,這樣再保證不破壞環境的同時讓建築與環境共生。在其巧妙的處理下,整個建築得以自然的與整個山林融為一體,體現了人、建築、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的最高設計手法。

參加這次東方藝術E68班的學習感受挺深,拜讀這麼多不同時間,不同大師的人文建築,我們應該廢掉所謂風格化的跳跳框框的牆面零碎的美學邏輯,重新追求以人性為主的、主體營造氛圍為主的設計思路,升華精神層面,化繁為簡,小空間大設計,從新梳理自己的設計邏輯構架。

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最新流行趨勢,慢慢形成自己的設計邏輯符號,走自己的設計之路,慢慢屢清自己的設計符號和解決項目邏輯問題。

體會著室內藝術空間與自然環境「共生」美學,收穫頗豐,作為室內設計從業人員,對待每一個項目,都要考慮到人與建築、自然環境的三者和諧共生關係。

設計人生之路,才剛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ph2Y24BMH2_cNUglz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