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輝縣:昔日污水溝 今朝後花園

2020-03-18     輝縣融媒

輝縣市高莊鄉大史村有一處大坑,由於位居村旁南側,被當地村民稱為「大南坑」。「大南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村裡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說,他小時候就是這麼大的坑,那時候就叫「大南坑」。

多少年來,這個大南坑承載著大史村的污水和生活廢水排放。上世紀七十年代,農資化肥奇缺,大南坑便是全村的「化肥廠」,這裡有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污泥。每年汛期過後,生產隊長便安排青壯勞力在坑底挖污泥運到農田充當「化肥」來施。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化肥足量供應,再不見挖污泥的身影。

星移斗轉,坑還是那個坑,污水依舊不斷,異味更加濃烈。過去,人們的居住環境意識淡薄,雖說坑的周圍異味濃重、臭氣熏天,村民們卻是忍氣吞聲,房屋雖有前後窗戶也不敢通風換氣,長年關門閉戶。惡劣的人居環境就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熏害」著村民的正常生活。近兩年,群眾的居住環境意識有了很大提高,紛紛要求整治環境衛生。

大史村擁有2700口人,4300多畝耕地,無集體經濟產業,歷來發展滯後,趕不上時代的步伐。眼看著周邊村莊治理了污染、改善了環境、建成了美麗鄉村,而大史村依然守著古老的污泥大坑,吮吸它散發的惡臭,害得村民怨天尤人、叫苦不迭。無奈時,村民總會念叨那句苦惱的歌謠:大史村名難聽,還有一個大南坑,跑到村外空氣清,回到村裡臭氣生。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財富。善於學習和思考的大史村村支書溫建國想起這句名言很受啟發,過去整日把「大南坑」當作包袱背,此刻感到如獲至寶。在兩委班子會上,溫建國談了治理大南坑、改善人居環境三步走的想法:第一步,填平大南坑,修一條污水管道;第二步,建一座文化舞台、廣場和遊園;第三步,配置體育健身器材、建一座亭台,完善配套設施。有村幹部說,環境整治需要經濟實力,八畝大的坑,深處四五米,咱家底薄,有心也無力。溫建國給大家算了一筆帳,大坑面積八畝大,如果花錢征地,八畝地至少需要五十萬元,可咱不需要征地,等於節省了五十萬元。用這五十萬元建遊園廣場活動中心,足夠了!咱當幹部不去克服困難想辦法,群眾要咱幹啥?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儘管溫建國算帳的方式與眾不同,卻給幹部們鼓足了勁頭。在支部大會上,改善人居環境的思路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同。

去年6月,大史村污染治理環境創建工作正式啟動。村幹部分頭行動,各盡所能,還找來了幫忙的鉤機鏟車和運輸車輛。機械轟鳴,晝夜不停。兩天後,機械車輛有了「能掙錢」的生意紛紛調頭而去。溫建國安慰大家說,歇歇腳,咱們繼續找,找不到「白乾的」,咱就找便宜的,合適咱就干,不合適咱就停。就這麼反反覆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填土13000多方,終將大坑填平,結束了「大南坑」多年來散發臭氣的歷史。

往日的大南坑變成了開闊大廣場,在廣場上踏著細土、散步玩耍的人群還是接連不斷。看到村民開心的笑容,更加激發了村幹部環境創建的信心。隨後又大水漫灌、下踏、整平壓實。去年10月,硬化了廣場,相繼建成了戲曲舞台、排水溝、標準籃球場。今年2月下旬,大史村「兩委」幹部在做好「防控新冠戰疫」的同時,積極著手遊園建設,他們跑了幾個花卉園,精選了桂花、女貞、紅葉石楠、楠天竹、冬青、金邊針等一萬多棵(株)苗木,「嫁植」到了本村遊園。

河南輝縣:昔日污水溝  今朝後花園

溫建國說,我們修廣場、建遊園未毀一分田,利用廢棄坑建造娛樂活動中心,鄉領導非常重視和支持,多次給予指導。目前亭台已在量身定製,五一過後,相關單位將支助我們兩套健身器材。

大史村村民張喜成說,過去住在臭坑沿兒,心情就沒有好過一天,幾次想轉讓房屋都找不到下家,遊園才建好幾天,就有人找上門來換房子,遲了。說著說著,張喜成嘿嘿嘿地笑了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ozX-HABiuFnsJQV0L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