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昨 | 大年三十晚上不准吃餃子,咋辦?

2020-01-22     天下新鮮事


北方人過年,大年三十晚上當然是吃餃子。可1968年的那個大年三十,我們家吃的是「憶苦飯」。

那年,臘月二十九那天,村裡開大會,說是上級要求大家「憶苦思甜,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大年三十晚上一律不准吃餃子,都要吃憶苦飯,村裡還要檢查,發現有不聽話的,一定嚴肅處理。聽到這個消息,父母臉上掛滿了愁容。

當時的生活雖然比較困難,但大年三十晚上的餃子是一定要吃的。過年嘛,總要應個景兒,餃子象徵著元寶,吃了三十的餃子,寓意著來年招財進寶,雖然人人明知不可能,但這個口彩一定要討。再說,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要「請神」回家過年,必須用餃子上供,否則是犯大忌的。可要是不聽上級的話,冒險包了餃子,一旦被發現,輕則扣工分,重則挨批鬥,這著實難壞了我老實巴交的父母。

對於還是小毛孩子的我來說,一聽說大年三十不讓吃餃子,心裡頓時涼了半截——這個年還能有什麼盼頭啊!那天晚上,我半夜起夜時,迷迷糊糊地聽到躺在身旁的父母在被窩裡嘀咕著什麼,不時伴隨著輕微的嘆息聲。

第二天吃過午飯,母親把我們弟兄三個叫到跟前,表情嚴厲地說:「今天晚上我們吃餃子,你們誰也不准對外人說,否則我撕爛他的嘴!還不給他餃子吃!聽見沒有?」

一聽說有餃子吃,我們忙不迭地答應:「聽見了。」

母親打發我們在門口望風,她和父親在家包餃子。一會兒,餃子煮好了,父母叫我們回家吃,哥哥剛要關上院門,卻被父親阻止了。原來,為了便於檢查,大隊規定:晚飯時分,各家都不准關院門。

進到屋裡,看到飯桌上放著熱氣騰騰的餃子,還放著一盤剛蒸熟的用蘿蔔絲加了一點玉米面做的菜糰子,有幾個菜糰子還被掰成兩半。全家人坐到飯桌旁,惴惴不安地吃起了餃子。父母一邊吃,一邊用眼睛瞅著院門口。

果然,還沒吃上幾口呢,就聽門外有人喊道:「大嫂,在家吃飯嗎?」

父母一聽,劈手奪下我們手中的餃子碗,回身把餃子藏到鍋里,口中答應著:「是誰呀?快進屋坐吧。」

只見俺生產小隊的小隊長慢吞吞地走進院門。

父母快步迎上去,邊走邊說:「是大兄弟呀,快來家暖和暖和。」小隊長進屋後,說:「大隊上叫我看看咱小隊各家吃憶苦飯的情況,你們家吃了嗎?」母親連忙指指桌上的菜糰子,笑笑說:「剛要吃,你就來了,真巧。」

我們弟兄三個早就把油光光的嘴用襖袖子抹了好幾下,但看到小隊長進屋來,還是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母親恨恨地罵道:「都啞巴了嗎?沒看見你叔來了!」我們這才回過神來,機械地跟著說了句:「叔來了。」

小隊長「嗯」了聲,看著飯桌上的菜糰子,抽動了幾下鼻子,望著父母笑笑,意味深長地說:「這憶苦飯的味道還挺香哈。你們快吃吧,我再到別家看看。」說完,轉身往門外走去。

父母邊往外送,邊說:「再坐會兒吧大兄弟。」小隊長回了句「不坐啦」,人已出了院門。

關好院門,母親重新把餃子端上飯桌,一家人終於放下了一直懸著的心,吃著香噴噴的「憶苦飯」,過起了「革命化」的春節。

文 / 姜遠仁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 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n-xy28B3uTiws8KH4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