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這位80後媽媽的生活圈子,有你的身影嗎?

2020-08-18     溫州古道

原標題:永嘉這位80後媽媽的生活圈子,有你的身影嗎?

清寡熱烈的夏日,配以茶之清雅。茶,因人而添香。人,因茶而增色。也許,這句話用在今天的主人公謝雲微來說,很貼切。

80後的她原本是一位平面設計者,因喜愛茶,成了高級茶藝師,創辦了茶室,成了永嘉首家文化驛站的負責人。

在她的圈子裡,除了有淡淡的茶香,不期然地遇見各類藝術沙龍,有以書法、篆刻、插花為內容的傳統古典文人雅趣。如今,在她的策划下,驛站迎來第一百期文化活動,三周歲的生日。

不少文藝愛好者,遠道而來,不亦樂乎。也有些人來,只為到她這裡喝一杯茶,聊聊天,這裡似乎成了溫暖的家。

在友人眼裡,她渾身散發著滿滿的福氣,一臉和藹可親,永遠笑眯眯的,特別喜氣。她待人友善,又講義氣,是一個溫柔善良的大姐姐。友人常親切地叫她「雲微姐」「微」,也有人會調皮地喊她「大掌柜」、「大當家」。而她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更添色彩有趣,活成了詩。

圖為雲微策劃的文化公益活動

茶之味

茶室門口,放置著許多綠植盆栽,風蘭、幸福樹、月季等,不少是與茶室共同生長了五年。

這周遇上颱風天,她最擔心的就是這批綠植了,凌晨一點多起床給它們挪個位置。在這一天,也有不少友人特意趕到茶室。「他們是來幫忙的,怕颱風天,茶室遭殃了。」

雲微創辦茶室的初衷在於給品茗者一個安心處,結識更多同樣愛茶的朋友,同時也給喜歡傳統文化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在她的茶室一角,有一排7*12的木格子,每個格子裡放置著陶瓷杯。這些都是茶室開業後,茶友的杯子,他們一有空就會來,喝茶聊天,一整個下午就過去了。

妹妹雲曉說,姐姐骨子裡就特別喜愛文化。小時候,姐姐是外公外婆帶大的,而她則跟著父母去了外地。每次在外地接到家裡的電話,印象里總會聽到姐姐繪畫作品又被老師誇獎了,或者又在縣裡得獎了。

雲微因從小就喜歡繪畫、剪紙,大學裡學的是視覺傳達專業,後來成了平面設計師。讀大學的時候,因接觸到了茶藝,而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它。

「吳光榮教授的陶藝作品摔壺系列;裘紀平老師的《中國茶畫》等,關於茶的文化都讓人很心動。」雲微說,在杭州讀書的日子,過得很愜意。那時,幾乎每周四都會停電,她和小夥伴也常常去各處的茶館,喝著不同的茶,來打發閒暇時光。

茶文化也開始進入了雲微的心裡,並默默堅持,真正開始學習專研是在工作之後。她曾特地去杭州學過茶藝,時常與茶藝師打交道,還考上了高級茶藝師。

2013年,她曾在岩頭楠園開設茶吧。後為了工作方便,2015年,她選擇在自己工作的附近開設茶吧。雲微說,等 老了退休後,茶室里能囤到自己喜愛的茶與茶器,就感到很知足了。

文化公益之「家」

茶室開始應運而生後,聚集了一批批熱愛茶、熱愛文化藝術的人。他們各自有所藝術擅長,雲微則成了最好的聆聽者。受朋友的影響,她開始關注起更多的傳統文化、非遺藝術。

「一次去溫州看一個書法展覽,我走馬觀花地迅速瀏覽。卻意外碰到一位熟人,駐足在一幅作品前,欣賞半小時。」雲微說,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看那麼久,於是上前問。他說:「我在琢磨,這個鉤,怎麼鉤得那麼好呢?」

這句話,讓雲微很觸動。「或多或少的人,包括我自己,對身邊文化有所接觸,但了解得並不透徹,所知甚少。我希望能建立一個平台,邀請一些非遺傳承者、或文化傳播者,向大家傳遞藝術的美,如何理解欣賞藝術。從而將藝術的種子種在每個人的心裡,可能有一天就生根發芽了。」

於是,雲微開始組織公益書法、篆刻、茶藝、古琴、國畫培訓,吸引大批文藝愛好者聚攏。同時,她也吸引了溫州市文廣局的注意。永嘉首家文化驛站落戶在她的一甌茶肆。

「每個月固定舉辦兩期文化分享會,最難的就是主題策劃,要每一期都有所不同,每一期都要讓聽者與授者都有所收穫。」為此,她常常通過書本、社交平台、與驛站同行分享心得等渠道獲得靈感,專心做一名文化的橋樑者。

如今也積累了尋找活動素材的經驗,她說,「大致從兩個方向去做,一是圍繞傳統節日,如端午節的香囊、蛋袋、蛋殼的花樣製作,臘八節的漢服文化,中秋節的歷史典故等;二是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展開。」除此之外,雲微表示,雋永、厚重的甌越文化成為文化驛站取之不盡的絕佳土壤,優秀的傳統戲曲如永昆;傳統工藝,如甌繡、釀黃酒等;傳統節慶,如龍燈。

文化沙龍活動開始有系統地開展時,雲微變得非常忙碌,成了策劃人、接待者,所有活動推廣、參與名單確定、總結都是經其手發出。

「文化驛站活動前,場景布置,鮮花擺設,水果糕點擺放,都是雲微和妹妹雲曉花了很大的心思的。參與者大多坐在那裡,一邊喝茶,一邊品嘗美食,非常愜意舒心。活動開始時,雲微又要給嘉賓們拍照、攝像,或泡茶招待。」一位眉的文藝愛好者如是說。

如今,正巧遇上了文化驛站成立三周年,一百期活動。雲微告訴記者,她準備了一期以甌窯柴燒文化,讓大家了解傳統柴燒之美。難得是永嘉甌窯小鎮將於8月開啟第二窯。

傳承之念

「作為每一次文藝沙龍的旁聽者,家中就多了不少樂器,葫蘆絲、蕭、陶笛等。但是至今都沒法用其中任何一件樂器,完整地吹奏好一首作品。許是太忙了,但是真的內心都非常喜愛這些樂器,感覺每一件樂器都很好玩。」雲微笑著說,話語中帶著些許遺憾。

雲微對藝術的喜愛,對文化的推崇,感染了很多身邊的親友。妹妹雲曉,原本是一位家庭主婦,如今不僅成了茶室的二掌柜,她的生活也變得更有詩意。你常看到她在朋友圈發陶笛、插花的照片,一臉幸福。

女兒小名叫麥冬,因為喜歡這種植物而取名,寓意旺盛的生命力。在茶室里,也經常能看到麥冬的身影。五歲的麥冬,卻有著兩年品茶經驗了。

雲微回憶說,「一次我正和客人說要嘗一下雲南紅茶和永嘉紅茶,我拿了兩款泡起來和客人一起品鑑,邊喝邊聊兩者之間的區別。麥冬竟然冒出一句「我覺得細的好吃!」好傢夥,她居然在茶桌邊吃茶葉,也不知道她吃了多少。」

小麥冬在幼兒園

對於女兒,雲微則常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對待,常常帶著她。麥冬成了沙龍分享會的忠實觀眾,除了愛茶,也很愛擺弄花花草草,有朗誦天賦,社交能力超強。

「有時候怕麥冬太小,會打擾分享會舉行。」雲微說,麥冬卻非常投入,尤愛插花課,霸占別人的位置不願意下來。生活中,她時常會拿著礦泉水,說要給花澆水,也會從路邊得來一朵野花,樂滋滋地插到家中的盆栽里。

在雲微看來,五年的時間,文化驛站堅持開展頗有特色的活動,讓它從小眾樂轉變成大眾樂,雙向互動,讓大家一起分享最美好的東西。她感覺很忙碌又充實。她期望,通過活動、藝術的推廣,讓人們在苟且生活中,來一場心靈的按摩,有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

她希望能有更多文化傳播者參與到驛站工作來,讓這些有趣、好玩的傳統文化能夠真正得以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永嘉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胡藝羅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fJWAXQBeElxlkkaRM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