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非洲農村老太兩次征服寶馬,一雙神手引世界矚目

2019-11-18     藝非凡

慢慢流逝的是年華,留下的卻是瑰寶。

Esther Mahlangu

一位80多歲的老太,竟把一輛全新的寶馬內飾板拆了下來,

拿羽毛就著顏料,毫無章法地在上面塗畫著,直線、三角形、菱形…

想到什麼來什麼。

一雙粗糙的手中,猶如妙筆生花一般,

大膽艷麗的色彩傾瀉而出。

原來,這位非洲老太並非普通人,

而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家,Esther Mahlangu。

這已不是她第一次與寶馬合作了,

早在1991年,生活在農村的她,就被寶馬邀請畫一輛藝術車。

除了車,她也曾把自己的畫,畫到了英國航空的飛機上。

美國、英國、義大利、法國……

但凡在藝術界赫赫有名的展覽,幾乎都有她的身影。

1935年,Mahlangu出生在南非的一個小城鎮,
直到50歲前,都未曾離開過部落。

如果說她有美術老師的話,或許只有母親和祖母算得上。

在她生長的部落,女人不僅僅負責家務,

更要為家中的房屋內外牆面設計圖案。

對於這個部落的女人,

「如果線條完美筆直,那你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妻子。」

10歲那年,Mahlangu第一次拿起羽毛,

看著媽媽和祖母在畫畫,按捺不住好奇的她,趁她們休息時也像模像樣地往牆上畫,

被母親發現時,她只得到了一場責罵。

儘管被罵,她卻毫不在意,依舊趁她們不注意時不停地畫,

每天不斷地重複被罵、再畫……

終於,她得到了房子後面一個角落的裝飾區。

彼時的她壓根就沒想過,有一天她能成為南非文化大使,

帶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在全世界的觀眾眼前展現。

無一繩尺,她手下的線條卻筆直流暢,

沒有圖紙,種種色彩卻美得剛剛好。

僅有為數不多的七種色彩,

卻在她手中開出了花。

即便是已經過去半個世紀,多彩的幾何圖案仍然耀眼。

直到51歲被發現之前,她和所有部落婦女一樣,

所用的材料除了當筆的羽毛,只有黃、白、藍、黑,以及用牛糞做的紅色顏料。

每到雨季,牆繪的天然顏料便會脫落,

她也不得不再次把整個房屋畫滿。

簡單的一步步似乎每個人都能去做,

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充滿激情地把每一次當成第一次做。

大概,這就是Mahlangu成功的秘訣吧。

1986年,環遊世界的藝術研究人員發現了她家牆面上的這些畫,

他們難以置信,這竟是一個中年婦人,徒手畫上去的。

隨後的幾年中,她被邀請去法國,在成千上萬的觀眾面前畫房子。

第一次走出部落,走過國家的Mahlangu,

才隱隱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傳統藝術,

竟被這麼多人喜歡,而在自己的家鄉,卻越來越少。

在家門外畫得越來越多,她亦日漸出名,

直到第一次與寶馬合作繪車時,她已經年近花甲。

要知道,寶馬藝術車計劃(BMW Art Car Project)自創立以來,

從來都是類似安迪沃霍爾這樣的大咖被邀請,

Mahlangu成為了第一位非西方人、也是第一位與此合作的女畫家。

25年後,她再次被邀請,在寶馬車內創作。

彼時已經80歲高齡的Mahlangu,

拿著羽毛的手卻依舊穩穩噹噹,

腦海中的圖案依舊不需要草稿便隨手而出。

傲人的光環並沒有讓Mahlangu忘記自己的使命,

凝結著先人智慧的傳統,不該沉寂在歷史中。

「它們不是簡單的圖案,無論是矩形、三角形、V形或者菱形,每一個元素和色彩都是我們人生的小結點:出生、死亡、結婚、上學……

在自己文化傳統中,壁畫是一種古老的做法,

將壁畫搬到畫布上,Mahlangu成了第一位開拓者。

初次試水成功後,她又逐漸在雕塑上,

陶瓷上,

瑞典鞋類、伏特加……

任何一個能用在現代傳播中的途徑,

她都不遺餘力地創作著。

她沒有成為人人期許的四處宣傳的名家,而依舊是部落中的普通老嫗。

在沒有展覽的時間裡,她又回到自己的部落,

用自己的所有收入,開辦了一所藝術學校。

「人生並非一根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亮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人。」

在學校中,她把自己從老人那學來的,悉數教予孩子們。

一筆一畫中,慢慢流逝的是年華,留下的卻是瑰寶。

她說,

「文化一定不能消失,它是智慧放出的異彩,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需要它。」

Mahlangu視如生命的畫畫,不僅「存在於我的內心和血液中」,

也在細枝末節中透露著傳統之美,脈脈傳承之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cVDfW4BMH2_cNUgUq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