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發現明星聯繫方式怎麼人人都有?
想必大家對黃牛賣票賣明星行程、私人信息這種事並不陌生吧?
隨便加上一個賣門票的黃牛,有70%的幾率能在他的票圈看見各種各樣的「信息商品」。
前兩天,王一博的電話就被加入了黃牛的商品列表。
雖然經常看見黃牛吆喝吧,但去醬我總是不太相信的,平時倒賣一下門票就算了,明星的電話這麼容易就搞到?搞到了還就只買幾十塊?怕不是在騙我的奶茶錢!
但還是有一些小姐妹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買了,並撥通了,而且竟然真的是王一博本人接了電話,甚至聽起來最近接了好幾個這樣的電話。體驗如下。
黃牛公開售賣明星聯繫方式,網友輕鬆線上交易,電話撥通後也是明星本人接通…這是怎樣一個便捷的社會啊…???
結果也可想而知吧,王一博崩潰。
當天晚上他忍不住發了一條微博,希望大家不要再打他的電話,也不要再用他的手機號去登錄軟體…
近距離接觸愛豆的憧憬去醬可以體會。不過,每個人都想聽聽愛豆的聲音,都去驗證一下電話的真偽,都用別人手機號一直嘗試登陸各種帳號……對方即使是一個普通人都會相當困擾吧?
話說回來,「明星到底在什麼狀況下會把自己這些信息透露出來啊?」去醬我有些疑惑地問老闆。身份證號、戶籍信息、行程航班這些身份證明在工作中被竊取尚可想像,但電話、微信、遊戲帳號等社交屬性更強、明星主動權更大的私人信息是怎麼泄露的呢?「我們這樣的工作,再怎麼樣都會陰差陽錯獲得明星的私人信息吧?你沒有嗎?」老闆淡淡地看了我一眼。
咳,去醬我今天就隨機和身邊的一些朋友聊了聊,讓他們解答一下自己都是在什麼情況下接觸到明星私人信息的。(藝人關鍵信息已隱去)
某影業宣傳-從領導那陰差陽錯獲得大導本人電話當年我辦過一場發布會,需要聯繫某個大導,於是一個影業公司給了一個電話,我以為是工作人員,結果回復的是大導本人…那一次電話是我領導問其他人要的,陰差陽錯給了他本人的。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實習生,被回復嚇死了…某博愛粉絲-被愛豆的親戚找上門要飯拍幾年前拍了一個剛出道不久的愛豆跳舞,把照片發在了微博上。他妹妹大概是檢索名字的時候搜到了我,就私信問有沒有視頻,能不能分享給她。但當時的微博還沒有分享視頻的功能,於是就加了妹妹微信,大膽要到了那個愛豆個人的聯繫方式。後來也沒有說過話。某傳媒公司宣傳-做志願者時列文虎克附體還是學生的時候從一個零幾年很火的作家那裡發現TA要做雜誌,需要調研學生群體,於是報名做志願者,參加了幾次活動,後來雜誌沒做下去,大家就散了。TA的經紀人為了感謝,發了那個作家的微信ID說以後可以聯繫,我查過那個微信ID頭像,確實是那個作家的狗狗。但我只加了經紀人,手機里還存著當時的那個作家微信ID的截圖,就當做遠遠的喜歡吧!
前前前選管-加的藝人近兩年突然走紅實習生的時候做選管,不是選秀,算是音樂節目,有點像《中國好聲音》那種古早時期的,加了好幾個人。這兩年其中一個還是參加了小眾音樂節目走紅了,但除了工作邀約也不聯繫。前藝人團隊-藝人為了給我報銷計程車費曾經在某94年生男演員工作室打工,每個月的報銷費用走的是藝人微信,主動給發!我告訴藝人,我這個月打車吃飯花了多少,發票是多少,藝人在微信上轉來了花掉的這幾百幾千!離職後就刪了。某隻做應援的粉絲-探班應援時司機透露住址去麗江看本命女愛豆拍戲,她的房車司機在她拍戲空檔的時候跟粉絲們聊天,說出了女愛豆的一個住址——在北京都是去十X堡接的。
某雜誌編輯-玩真心話大冒險獲得微信
17年一個同事帶著我去一個經紀人家裡玩,除了一些工作人員導演,他家裡還有一個他帶的男演員,
後來一起喝酒一起玩狼人殺之類的,真心話大冒險遊戲中就有互加好友然後發微信說情話。
轉行就刪了。
跟朋友們聊完天,去醬我遲來地發現獲得明星私人信息其實比想像的容易,這些獲取有一半都不是發生在工作場景里的。
不只是非藝人團隊的工作人員,連應援的粉絲都有可能獲取到一些小訊息。
不過當去醬我問起「你們後來還有聯繫嗎」,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工作之外免談;
頂多是點贊之交;
大家都不是一個圈子的,也不算認識,貿然聯繫多尷尬呀;
轉行後也不知道留著有啥用。
這些答案去醬我可以預料到,誰沒事想加班呢雖然掌握了明星的私人信息,但對方畢竟不是自己的愛豆,自然沒有溝通欲。如果…通訊列表里的是自己愛豆呢?會像一些「粉絲」一樣主動打電話嗎?會向別人討要聯繫方式嗎?去醬我又繼續追問。這次得到的答案稍稍有點像粉絲了:過年拜個年?
但沒事打電話聯繫什麼的還是不行:騷擾客戶這事兒干不出來;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最近看過綜藝《非正式會談》,前段時間各國代表恰好討論了「個人隱私泄露」這件事兒。當時奇葩說BBking@陳銘總結得蠻好:售賣、竊取個人隱私信息的亂象要解決,首先需要法律站出來。
而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要有意識。我們現在覺得明星是公眾人物,那TA的信息被買賣是常態、獲得TA的號碼就撥通打擾好像=給暗戀的人打電話。
但實際上隨著科技繼續發展,信息的獲取和流通更加便捷,獲取個人隱私的代價一直在飛速下降,一但這個成本遠遠低於普通人的信息價值,產生出一定利潤後,我們任何人的隱私都有可能成為別人買走的商品。
不同的是,我們普通人隱私信息的交易平台,可能就不是朋友圈咯。
Q
如果不是交易獲得,你拿到你的愛豆電話會選擇撥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