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安中考大面積滑檔,原因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和考生人數增加、試題難易程度、政策導向都有關係。
一方面考生增加6000人,同時招生人數減少400人,這一進一出,放大了升學難度,導致按以往經驗填報志願,出現滑檔現象。
表面上看起來,多出來的考生是城市擴張後流入人才造成的結果,實質上,滑檔的背後,本質上還是政策導向問題,也就是大的政策導向是要在高中階段進行分流,一部分上高中考大學,一部分上職高成為技能型人才。這個比例接近1:1,可以想像以後幾屆學生面臨的就是這個大的政策框架。
如果沒有這個大的政策框架,在考生增多時,相應地會安排擴招,保持原有的升學率,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的確就是要將一半人分流到職高。
據報,近日寶雞市教育局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寶雞市所有公、民辦初中學校、普通高中、校外培訓機構嚴禁招收初三復讀生。這一舉措正好印證了上述判斷。
先不論政策是否合理,單就目前的職高和職高畢業後的就業情況,相信多數人不會主動選擇職高。
大學畢業就是失業,碩士找工作都有難度,何況職高,當然有人可以說職高反而好就業,因為就業的目標不同,這恰恰是多數人不選職高的原因。
職高培養的主要是製造業技術工人,服務業從業人員。我們看到,富士康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人替代了流水線工人,富士康的策略反映了製造業的整體趨勢,人工崗位越來越少,機器人崗位越來越多。實際上,汽車流水線早已採用機器人作業,就算在IT領域,也越來越多地採用人工智慧。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工,尤其是那些可以在固定場景下完成的、有相對固定流程的工作崗位,會首當其衝地被替代,而這部分崗位恰恰就是職高培養人才的目標。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多需要人工參與的環節被人工智慧替代,留給人工的位置也在減少,最有可能不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影響的領域只有服務業,尤其是那些沒有固定場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行業,比如護士、幼教等等,但是從整體來看,對這部分人才的培養,會有更高的要求,也與目前的職高定位不符。
我經常指著停車場對兒子說:「你看現在的停車場都沒有人管理了,車一開進停車場,攝像頭拍照,連接計算機,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讀出車牌信息,然後進入收費系統,開出停車場時,自動計費顯示收多少錢,出口的收費員收費,實際上,如果不是為了解決工作崗位,連收費員也不需要,這是人工智慧的典型應用,以後人工智慧會越來越發達,如果不好好學習,連停車場管理員都沒得做。」
對於職高,家長擔心無外乎兩點,一是能否學到一技之長,關乎到以後的就業,另一個是在學校期間的管理是否嚴格,「別啥也沒學到,學了一身壞毛病,那還不如啥學也不上」,這位家長的話很有代表性,說出了大部分家長的擔憂。
有網友說:「就算上職高,也應該高中畢業後再上,職高至少應該設置大專文憑,不然,十五六歲的孩子去上職高,自律性差,接受能力也有限,能把技能學好嗎?職高納入大專文憑,相信報的人才會多,孩子將來就業也容易些。」如果存在精品職高,管理嚴格,專業設置合理,就業情況樂觀,相信會有人主動選擇職高。與其逼著分流,不如做好教育產品,吸引潛在用戶。
有些國家已經把義務教育覆蓋到高中階段,這對於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極為有利,眼下看,技術工人收入不高,地位低,實際上是分配機制的不合理和技術進步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加大技能型人才比例的政策設計,適用於人工智慧普及之前的發展階段,然而,政策設計需要有前瞻性,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多,由點到面,普及速度在加快,政策設計需要與時俱進。
信息時代,很多行業再也不需要工匠敲敲打打,憑藉精湛的技能去完成關鍵任務,在人為因素退潮,人工智慧機器人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職高的定位需要重新考慮,進入職高的比例更應該重新制定,才有利於社會整體發展,同時有利於學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