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曾經璀璨輝煌,閩南騎樓古街的茂霞村、坐擁東亞文化之都的土坑村、明清歷史畫卷的土坑村、古老彩色村莊的樟腳村、中國詠春拳第一村的大羽村... ... 美好時節,恰好可以一起去看那些泉州港周邊的美好村落。
1 泉州市岵山鎮茂霞村
閩南騎樓古街
古厝、古寨、古樹、古街、古民俗匯聚這裡,形成了茂霞這個古老的村落。這個古老的村落,在泉州一隅沉澱著自己的故事。
岵山鎮茂霞村大約始建於956年,村裡保留有大量的古厝,還有五百年歷史的古寨、騎樓式古街。全村擁有百年以上具有閩南文化載體之稱的古厝70多座,還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明朝石砌古寨,綿延成片的荔枝園林,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閩南騎樓式古街和多樣的古民俗。
下灶古民居群,是全鎮面積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為明朝正德年間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來。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過,房前稻田廣袤,屋後荔枝繁茂,背山臨田,令人心曠神怡,頗有「悠然見南山」之情懷。
行走在依舊熱鬧的茂霞街上,兩邊騎樓紅磚飛檐。因為民國時期收到西方影響,建築風格有著很明顯的中西結合。建築一層廊柱,二層陽台柵欄則採用西式的建築風格,雕飾精美,樣式獨到,無言地訴說著曾經的文化氣息。
2 泉港土坑村
東亞文化之都
福建泉州的土坑村被稱為「東亞文化之都」。這個村落延續了幾百年的閩南風,置身其中,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和昌盛,在這裡遠看紅磚白石、燕尾脊成片,古建群排列井然有序;近看雕樑畫棟、牆上雕刻題材豐富,雕飾技藝精湛。
土坑村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據載,當時福建莆田貴族劉宗孔因避「靖難之變」,攜眷至此定居下來,明朝永樂至清代乾隆年間,劉氏後代以祖祠為中心,南北兩側分四排而築,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綿延數百米長的壯觀古厝群。如今,尚存明清建築27座,包含民居、祠堂、宮廟和書院等。
3 德化縣南埕村
戴雲山築,古樸清新
從德化縣城往東走27公里,便來到石牛山下的南埕村。南埕村山清水秀,這裡的建築與閩南沿海地區紅磚白牆的風格有所不同,建築外觀白牆黑瓦、燕尾脊、土黃牆面、懸山頂、青灰磚柱,在綠樹成蔭的環境下,這樣的建築顯得既古樸又清新。這就是傳統建築風格—『戴雲山築』。
南埕古稱「藍田」,因其風姿秀麗而得名。說到旅遊,就不能不提村裡的桃花島。每年三、四月份,島上萬株桃花盛開,變成粉紅桃花海洋。而依著桃花島,是聲名在外的桃仙溪,桃仙溪溪水清澈湍急,每到假期,來此漂流的遊客絡繹不絕。
木棧道也是南埕村的一景。近2公里長的棧道,沿著溪邊彎彎曲曲的路線伸展,兩邊布滿上百年的古樹。林間,不時有尋找樹果的小松鼠突然間在眼前跳躍。行走木棧道,一旁濃郁的村居古樸韻味也跟著慢慢走近。
青垵角落的知青憶坊也是遊人們必去的地方之一,一座古樸的大厝,木質架構。在上世紀70年代,陸陸續續有10多名知青在此居住生活。大厝經過修葺上漆後,但仍不失當年風采。古厝內還存有許多知青下鄉時代的物品。
4 晉江市靈水
水靈閨秀出閣
靈水,古稱靈水堡,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4年)御史吳中復與兄弟吳中純隱居於靈源山修道,山上溪澗之水繞村而流,村莊因此得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 380年),靈水吳氏肇基始祖懶翁攜幼孫溫明自泉州東門遷徙於此(現吳氏家廟所在地),靈水吳氏開始衍傳,至今近700年,已傳廿四世,其後裔人才輩出,湧現出諸多歷史知名人物。
區域內古蹟眾多,靈水古村落共有200多座古建築,保存完好的有1 40座,連片分布在靈水前鄉、後鄉,村落整體風貌保存良好,體現了閩南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主要有閩南「皇宮起」的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華僑番仔樓和具有海洋風情的石構民居等三種形式,代表著晉江從明清以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
靈水,村依青山,山有古寺,寺有靈佛。區域內靈源山為泉南名山,又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山上千年古剎靈源寺,香火鼎盛、梵音繚繞,每年香客達百萬人次。這裡人文薈萃,文有中國反腐文學鼻祖林外,武有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眾多歷史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像是在講述著那悠遠而美麗的故事。
5 安溪溫泉村
七星墜地之處
溫泉村,位於安溪縣中部、蓬萊鎮西北部,地貌多為丘陵盆地地形,四周群山環抱,民居坐其中間,前後可見獨特的小山巒,曾被傳譽為「七星墜地」。溫泉村村名因該村富含天然地熱——溫泉而得。古語謂雲之「不揚而沸,不炊而熱,烈氣過坎,長涌不竭」。
溫泉村原名唐家村,以唐氏居民為主,由宋朝遷至此地已近千年,而如今村中「唐氏祖廟」便是唐氏子孫緬懷先人的紀念地,也是安溪縣文物保護的重要標誌。
泉州的古牌坊已寥寥無幾,但溫泉村卻至今保留著兩座。分別為「孝子坊」和「節孝坊」,建在古驛道必經之地。「節孝兩坊」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朝廷對唐焻黎之母守寡50年及唐焻黎孝順母親的一種表彰 ,它時刻提醒唐氏子孫重視孝節,警為其身。
6 泉港區後龍土坑村
明清歷史畫卷
遠看紅磚白石,燕尾脊成片,一排排古厝井然有序,近看雕樑畫棟,飛檐翹頂依舊,置身這一延續幾百年的古村落,昔日的繁榮昌盛清晰可見。這就是泉港區後龍鎮的土坑村。
土坑村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時福建莆田貴族劉宗孔因避「靖難之變」,攜眷至此,明朝永樂至清代乾隆年間,劉氏後代以祖祠為中心,南北兩側分四排而築,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綿延數百米長的壯觀古厝群。
歷經數百年,土坑村古民居建築群落現占地26860平方米,尚存明清建築27座。雨過天晴,陽光灑在那些陳舊的屋檐懸壁上,歷史風霜掩不住驚艷。屋檐上活靈活現的石雕、懸壁上惟妙惟肖的木雕,散發著被時光潤浸的暗香,雖然歷經風霜,蒙蔽灰塵,但那積澱歷史的美,不可言喻。
除了古香古色的明清大厝,土坑村的民俗風情也引人入勝,「土坑戲」、北管樂曲、「打正鼓」和「吃祠堂」等傳統民俗活動依然承襲至今。
7 晉江深滬鎮
峙海金獅
深滬鎮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下轄的一個鎮,位於晉江市東南部。三面臨海,一面依山,素有「峙海金獅」之美稱。由於靠近台灣海峽,漁業資源豐富。是漁業養殖基地和貿易港口。並且有許多的特色小吃,如深滬魚丸,馬加羹,目魚球都是閩南地區較為有名的小吃。
至今7500-8000年的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海底古森林遺蹟,有距今1萬多年的古牡蠣礁及至今80多萬年的舊石器古人類活動遺蹟,有宋朝建成的崇真殿、明朝建成的煙墩山烽火台;還有大道公宮、鎮海宮、龍泉宮等文物古蹟,自然名勝。並被泉州列為十八景之一。
8 泉港區樟腳村
油畫般的古老彩色村莊
「腳村位於泉港區塗嶺鎮,是一座五彩的石頭村莊。據說古民居砌成於清嘉慶四年。走近古民居,全貌盡收眼底:一堵堵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布局。這裡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裡,兩邊的牆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樑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牆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因而樟腳村也被稱為「油畫村」「攝影村」。
9 永春縣大羽村
中國詠春拳第一村
大羽村是個「地無三尺平」的山腰村。看似不起眼卻是永春白鶴拳的故鄉,村民不論男女老少,大多能練上幾拳。走進村莊,房屋牆壁隨處可見嬌俏可人的白鶴拳動漫畫,而今白鶴拳已走向世界,在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拳館和傳人,永春白鶴拳品牌也成為永春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剛進村子,就見到「中國白鶴拳史館」。這個館主要是用來介紹白鶴拳的由來及如何傳遍海內外的歷史。「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是句閩南語,(「拉侖」表示水不很燙,也有微熱,意謂不可等閒視之)。在村裡流傳上百年,意思是這拳術很厲害。
相傳清初一名叫方七娘的女子,從白鶴靈動中悟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的新拳種,謂之鶴法,也稱白鶴拳、永春拳。康熙年間,方七娘傳拳術於曾四,後來兩人喜結連理並在永春設館授徒。歷經300餘年,永春白鶴拳師習武崇德、英雄輩出,曾以「國術超群」應華僑領袖陳嘉庚邀請,到東南亞獻藝傳技,為國爭光。
10 晉江市圍頭村
海峽第一村
地處晉江市金井鎮的圍頭村,濃縮了八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現已規劃形成東西線兩條旅遊線,一是東線濱海休閒帶:古渡觀光漁港、圍頭海角生態園、東線和平公園、金沙灣、月亮灣、東海灣,形成「一港二園三海灣」全長3.9公里;二是西線戰地觀光帶:「八·二三」戰地園區、毓秀樓、達屋樓、戰地文化廣場、永平古城廣場、濱海休閒廣場,形成「一區二樓三廣場」。
景區內鄉村民俗風情獨具特色,擁有閩台漁村風情的「圍頭古街」、六百多年歷史的圍頭浪萍媽祖宮、抗倭古地永平司城、民族英雄戚繼光、鄭成功、施琅大將軍屯兵遺址、金沙灣天然海水浴場、圍頭灣假日酒店、遊客自助體驗的「海峽水產」、特色民宿的「圍頭人家」,還有濃濃漁村風味的金沙灣觀光夜市。
圍頭村區域面積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6500米,東臨台灣海峽,西依美麗圍頭灣,北靠「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南與大金門島東北部相距僅5.2海里,是祖國大陸最貼近大金門的地方。因其獨特的「八二三」炮戰歷史和閩台濱海鄉村景觀,被譽為「海峽第一村」。
古村記編輯整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