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家裡像個「小霸王」,對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脾氣非常大,可是到了外面卻變成了「小綿羊」,十分乖巧懂事,甚至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了也不敢吭聲,一點也不見在家時的無法無天。
孩子已經習慣了在陌生人面前安靜聽話,在親人面前隨意發泄脾氣,這其實是他們內心不夠強大的一種表現。也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也出了問題,特別是一些溺愛孩子的家庭,爺爺奶奶無底線的千依百順更為致命。
鄰居家的孩子今年5歲,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可以說從小就是家裡的「小皇帝」,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果不給就大哭大鬧,鬧到家長妥協為止。
如果親戚的小孩來家裡玩,就會搶人家的玩具和零食,不給他就直接動手打,孩子爸要是媽說上幾句,還會頂嘴鬧得更凶。
可是等到上幼兒園之後,有別的小孩來搶他的零食,卻又不敢去搶回來了,就自己站在旁邊眼巴巴的看著,一句話都不敢說……
類似的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問題,讓許多父母都萬分頭疼,尤其是在隔代教養的家庭里更是常見。
為什麼孩子會「窩裡橫,外面慫」?
爸爸媽媽管不了,爺爺奶奶不讓管,長久下去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自私又任性,不懂得與他人交流,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感到恐懼。孩子窩裡橫,外面慫,主要原因還是在父母。
1. 過度寵愛,沒有原則
在家裡的時候,家長就不敢對孩子放手,總是幫孩子解決問題,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在這種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變成「小霸王」呢?
逛商場想買什麼玩具,不管多貴父母都給買,實在不行就哭一哭、鬧一鬧,爺爺奶奶總會心軟買回家的。
表面上看是疼愛孩子,實際上卻留下不少隱患。孩子知道家長很愛自己,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反正發發脾氣、哭哭鬧鬧就能得到一切了,之後也不會受到什麼懲罰。
2. 缺少與同齡人的接觸
心理學上說,人類個體在生命早期的時候,是非常脆弱且無能的,在生存與社交方面甚至比不上許多低等動物。
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盪鞦韆,家長就跑過去和人家商量;在幼兒園和其他孩子打架了,家長第一時間出面溝通……
這樣孩子習慣了被照顧,沒有學會與人交際的能力,到了外面又怎麼可能不「慫」呢?
3. 家庭教育戰線不統一
很多父母都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總覺得對待孩子要軟硬兼施。但是,如果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在一邊嚴肅的教訓,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卻在一邊維護,孩子哪裡還會改正自己的錯誤?
在家庭教育中,「雙重標準」最是要不得,上面這種教育方式早就不適用了。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錯也沒關係,反正家裡有靠山。
父母要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懂事又大方?
我們愛孩子,富養孩子都沒有錯,但是有原則的愛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獨自處理人際關係,讓他勇敢地面對世界,才能變得越來越優秀。
1.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尤其是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階段,家長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帶著孩子給大家拜年問好,看到一向愛鬧的寶寶躲在自己身後不敢出來,不要說「這孩子只會在家裡橫,到外面就慫了」,解釋自家孩子是「窩裡橫」的性格。
這只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讓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以後可能破罐子破摔,結果在家裡越來越橫,在外面越來越慫。
2. 家長應該以身作則
成年人也有心情不好,想要發泄脾氣的時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不管是深呼吸忍住了脾氣還是及時道歉,對孩子都是一種很好的引導。
在孩子的心裡,如果越是親近的人越會對著他們發脾氣,其實是還沒有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所以好把壞脾氣都發泄給了最不會離開自己的親人。
家長可以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在生氣時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告訴他只有好好說話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聽。
不要替孩子說出他的心理感受,讓他自己慢慢學著表達,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3. 堅持底線不動搖
總是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這樣的爺爺奶奶可能有很多,孩子知道該怎麼讓老人滿足自己的要求,知道父母都聽長輩的,在家裡自然會越來越「橫」。
如果不想被孩子控制,爸爸媽媽們就要堅持好自己的底線,對於孩子無理取鬧的小脾氣、偶爾犯下的小錯誤,都要明確的說不可以。
當然,父母要提前和上一輩溝通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不要隨便插手,讓他們硬起心腸或者暫時離開,不要一味地維護孩子。
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家長最好從小就抓起,總是怕孩子在外面受傷害,不給對外界探索的機會,反而會害了孩子。不怕孩子「窩裡橫」,就怕家長不敢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