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陣營裝備爭勇爭先,德國帳篷的巧思妙想

2019-07-19     兵哥有話說

想必每個人想到戰爭往往都是充滿無情去傷痛,也會想戰爭裝備的爆發性,實戰性的作用,都會忽略在平常起著重要作用的帳篷。其實在作戰中,軍用帳篷也是充滿作用的,設計的初衷也充滿想法。

像在德國,1890年德軍就開始使用使用褐色棉府綢布料來搭建方形野戰帳篷,1915年改為灰色或蘆葦綠色布料。1893年,德軍開始將軍用防水布作為單兵制式裝備,把防水布捲起來放在圓柱形袋子中,然後背在身後。使用時候用幾根木棒展開撐起防水布搭建野戰帳篷。

早期的帳篷用防水布尺寸為1,60 x 1,60米,邊緣有黃銅和鎳鐵製成的圓形連接孔,後用鍍鋅鐵圓形連接孔。防水布以連接孔相連可以組合成更大的帳篷。而使用這樣簡易的連接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有了野戰帳篷,軍官可以在配備桌子和毛毯的野戰帳篷中辦公,而士兵可以睡在有毛毯的帳篷中,從而避免了在戰場上餐風露宿。

1930年,德國開始設計新型多用途軍用防水布,起初設計採用義大利1920型迷彩防水布作為藍本,目的是為了替代一戰後留存的方形灰色防水布,後在1931年正式推出31型三角防水布。31型軍用防水布使用簡單而變化多端,不僅僅用作野戰帳篷,也可以作為防水雨披、毯子、擔架、泅渡用具或用來偽裝士兵和武器裝備。另外還有防水布包裹蘆葦、草或木板等就可以改成泅渡用具。雖然最後一項功能迷彩偽裝並不是其設計主要功能,但因為獨特的偽裝作用,而在陸軍、海軍、空軍、警察部隊和武裝黨衛隊中廣泛使用。

31型軍用防水布由棉織物製成,表面印染由基本灰綠色、棕壤色和草綠色組成的碎紋迷彩圖案。三種顏色分布在底板上,一面為暗色調,一面為亮色調。而迷彩顏色會因為製造年份有所差異。在二戰後期(1944-1945年),迷彩印染使用單色調(亮色調)代替雙色調。不過也有採用三種棕色色調的迷彩防水布(非洲軍團使用)。而武裝黨衛隊方面則使用了春季為綠色、秋季為棕色的季節迷彩設計,同時也提供了少量了一戰遺留下的防水布。

1945年,德軍開始使用新型六色迷彩圖案體徵迷彩(Leibermuster),這是國防軍以及黨衛隊最後使用的迷彩圖案。因為染料成分裡面有碳,所以能吸收一定的紅外夜視儀的紅外線,從而達到隱蔽自己的目的,具有劃時代意義。

德國在1932年開始大量生產軍用迷彩防水布。到1945年戰爭結束,德軍共為軍用迷彩防水布設計20多種迷彩圖案。

世界在變化,相信隨著時間的增長,軍用設備不斷改進創新,不管是重中之重的槍枝彈藥,還是有作用的帳篷都在變得更好使用,使用功能增多,因為「不以物小而不改,不以物大而忽視小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8Q8xGwBJleJMoPMZm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