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的每一次飛躍,都基於自我審視之中。
因為人有自以為是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意識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反而會拿這個缺陷當做自己的長處耀武揚威,這就是人生禍患產生的根源。
三國時期的名將張飛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當關羽死後,張飛惱羞成怒,常拉著部下借酒澆愁,平日對待部下更是也非常嚴厲,喝醉之後心情更加惡劣,一不順心就拿身邊的人出氣,甚至有的直接被張飛鞭打至死。
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主動請兵討伐東吳。
出師之時,劉備對他說:「你脾氣不好,又喜歡喝酒,醉了之後什麼都不知道,動手打了人,罵了人,別人忍氣吞聲,但是哪天別人抓住機會的時候你就要受制於人了,這個時候就是你大禍臨頭之時,你要改掉這個問題。」
但是張飛聽了劉備的告誡,並沒有往心裡去。
當他命令手下置辦白旗白甲,為關羽掛孝,舉軍討伐東吳時,和自己的部下范江張達起了爭執,並且還將兩人綁在樹上,各打了五十大板,兩人被打的皮開肉綻,血肉模糊,然後怒火中燒。
兩人商量對策之後,趁張飛酒醉之時,將將張飛亂刀刺殺,一代名將張飛,就這樣死在自己的末將手下。
人生修身的智慧,首先是拋開自己的自以為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當自己能夠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時,才不會被自己的短處所禁錮和束縛。
正如《道德經》中所說:是以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聖人之所以沒有毛病,是因為他把毛病當做毛病去對待,所以他就沒有毛病了。
自以為是,固執己見,都是人生最大的問題,一個人能清醒的認知自己的問題,便能逐漸通過自己的心情修養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當他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時,這個問題便在自己的人生中逐漸紮根,並且影響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人的一生,必然會為自己的缺陷付出代價,你所意識不到的那些問題,便會在你的人生中生根,生出甚多的禍患。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自省。
一個人能夠不斷的審視自我,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人都遵從自己的才智所了解的知識,卻不懂憑藉自己的才智所不知道而後知道的道理,這能不算是最大的疑惑嗎?
人都重視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卻忽略了自己所未知的東西,這就是人生自我審視的缺陷,因為人生的智慧也在於自己能夠看清自己缺乏的東西。
我們總將自己的思維執念在那些所知道的事情上面,但是卻忽略了未曾明白的道理,這就是自我審視之中最大的阻礙。
莊子說:「有一個人叫蘧伯玉,他活了六十歲,六十年來不斷的隨著時間而改變自己的認識,與時俱進,何嘗不是開始始認為是對的,後來又轉過來批判是錯的,他不知道如今認為是對的,但以後會認為是錯的嗎?」
一個人能夠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看待自己身處這個世界與世界的關係,即便是過到六十歲的時候,還要審視自己在五十九歲時看待人生而出現的問題,這就是「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道理。
人不僅當下存在問題,而且也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出現更多的問題,當經過時間的流逝和變化時,之前看似對的道理,後來也變成了錯誤的問題。
所以不斷的審視自己的當下存在的問題,並且隨著時間而發現新的問題,這種能力才能讓自己在人生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飛躍。
人生的完善基於此,人生的成就更基於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5jmuHEBfGB4SiUwQL9I.html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