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悍馬」車表現出色,為軍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中國對引進的「悍馬」車進行逆向仿製,並於2007年小規模在部隊試用,最終定型為第一代「猛士」軍用越野車。
可以說,第一代東風猛士是在悍馬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並根據自身的需求添加了不少創新設計,在某些方面甚至要優於悍馬。例如軍用悍馬的耐受溫度最高為46攝氏度,猛士則為55攝氏度,在複雜越野路面,猛士的平均越野車速要比軍用悍馬提升15%。此外,美軍為了防止在戰時受到電磁干擾,沒有在軍用悍馬上採用電控技術,我國則解決了這項難題,裝備了軍用電控柴油機技術,並且具備抗電磁干擾的能力。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在車輛研發方面存有短板,因此在逆向仿製悍馬的全時傳動系統和中央充氣系統的過程中,仍然面臨了不少困難。
在美國戰爭電影中,有不少悍馬在遭受路邊炸彈攻擊後四分五裂的畫面。這並非完全虛構,美國軍用悍馬確實存在防護能力弱的缺點。猛士軍車則在車體內加裝了輕質裝甲,在不增加自重的情況下提升了對輕武器的防護能力,裝甲防彈性能優於軍用悍馬。
我國後來開發的第二代猛士,對駕駛室和動力系統做了全新升級,承載力比悍馬增加了17%,在滿載情況下,動力較悍馬增高了25%,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完全可以和悍馬一決高下。此外,第二代猛士大面積採用一體成型裝甲覆蓋件,並在底部加裝了V型裝甲,可抵禦地雷的攻擊。當然,由於重量以及車體大小的限制,第二代猛士的防雷性能不可能和專業防雷車相提並論,否則將會陷入傻大黑粗的尷尬境地,除了防雷啥都幹不了,成為戰場上的活靶子。
根據央視的報道,目前第三代猛士越野車已經公開,在車身構架、懸掛、驅動系統和外觀等方面,與前兩代猛士完全不同。第三代猛士採用整體焊接V型車身,具有防雷性能,底盤可以作為平台,根據不同需求加裝各種武器,例如各類型輕型火炮、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等,搖身一變成為多樣化地面高機動火力打擊平台。在第12屆珠海航展上,就展示了以「猛士」底盤為平台改裝而來的輕型自行榴彈炮、後勤支援車、通信指揮車等不同車種。
在央視《軍事報道》節目中,出現了某輕型山地合成旅使用「猛士」越野車裝備的輕型車載火箭炮,在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火力全開的畫面。在演習中,輪式火箭炮和001型82毫米速射迫擊炮輪番開火,頗為壯觀。由於「猛士」底盤使用可升降液氣懸掛系統,在發射時車體重心下降,後部還有千斤頂做支撐,因此火炮的射擊穩定性相當高。
不同於傳統的機械化步兵,輕型合成旅的機動性更好,在高原、山區等複雜的環境下能夠快速響應、快速機動。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兵種對於高機動車輛的需求量大,猛士家族的車輛將為我軍未來戰鬥力的提升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