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從小到大都很優秀的學霸,長大後卻過得並不好?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思考過的問題。
我不是在提倡 「讀書無用論」,大部分學霸都出落得不錯,但總有那麼些特例,讓人困惑。
為什麼有的人,名校畢業,卻一直活在迷茫中?
讀書沒有明智嗎?
從學霸到迷失,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期的《人心觀察室》,小於(化名)說出了她的故事。
01
「生活就是受苦,做什麼工作都一樣」
小於的簡歷,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學霸,中學是全省名校,大學是全國 Top10 的 985高校,各種英語比賽獲獎……
不僅成績好,還多才多藝:鋼琴十級、校啦啦隊的隊長、參加過數不盡的舞蹈比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兩年前碩士畢業,她找到了一份穩定的體制內工作,並順利拿到北京戶口。
這份工作雖然平時挺操心,但最吸引人的就是有寒暑假,每年假期她會出國旅行,拍很多美美的照片。
但是在這麼多優秀面前,她卻說,一直過得很不開心:「生活就是來受苦的,做什麼都一樣。」
她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好像都不喜歡。」
02
定格的人生,「你只管好好學習就行」
我問她:「小時候有想過長大想做什麼嗎?」
「沒有想過。媽媽一直跟我說,只要我好好學習,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輩子就不用愁了。」
「所以從小到大,我對工作啊、理想啊,都是模糊的,只要好好學習就夠了,其他的我都不用想。」
小於說,從記事起,自己就是同學們羨慕的對象。獨生女備受寵愛,爸爸在市政府謀職,媽媽是老師,家庭條件很好。父母也從來不吵架。
所有人都覺得,她「理應」幸福。
「小時候我也確實過得挺開心的,沒心沒肺的開心,畢竟學習對我來說是很簡單的事。」
白天上學,每門課都能考第一;
晚上回家,除了做作業還要練一個小時琴;
周末去少年宮,鋼琴和舞蹈,都能成為主角。
在她看來,父母也不算嚴厲,至少從來不打罵她。
但是她能感覺到,自己必須樣樣都做到最好,否則爸媽就會不開心。
「還記得小學有一次英語演講,我沒有拿第一。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爸爸的眼神,仿佛全世界都黯淡了。他沒有責怪我,但是我知道,我讓他失望透頂了。後來中考時,我終於考了全市第一名,我才再一次看到父親眼睛裡的那種榮光。」
她一直都是父母眼裡的驕傲,而這份驕傲,是父母的全部,她丟不起。
在直升機父母的「加持」之下,小於除了學習,沒有太多的決定權。
聽 Mp3 不可以;跟朋友玩到太晚不行。
開學時,父母讓老師安排最好的班級和座位;中考、高考,父母安排好報哪個學校和專業。
03
遲到的叛逆期,卻也逃不出父母的期望
上大學之前,小於的叛逆期似乎遲遲沒有來到。但是上了大學,她像重壓下的彈簧,一下子反彈了。
她開始學會說 「不」。
不顧父母的反對,跟一個外國同學談戀愛;
參加學校啦啦隊,每天去表演和比賽;
……
每次跟家裡打電話,她似乎都在跟父母爭吵。
但是她也漸漸發現,除了學習,很多事她都很難掌控。
「考試和學習,對我來說是最輕鬆的。我總以為只要擺平了學習就風平浪靜了,長大了才發現,人生還有各種挑戰和壓力,遠超出我的掌控。」
當她要踏入社會的那一刻,她突然感到恐慌:「我好像沒有什麼想做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帶著這種迷茫,她還是進了體制內,找了一份很穩定的工作。
回頭想,雖然一直在叛逆,但似乎逃不開父母的影響,自己變得越來越像父母了。
最像的,就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從小到大我聽到的目標,都是要努力進入體制內。現在的我,對未知的環境,根本不敢去嘗試。」
如今,小於已經工作兩年多了,大城市的體制內工作,並沒有父母想的那麼輕鬆。
她每天的工作壓力都很大,起早貪黑上班,周末有時候還要加班。
「每天下班,我都特別疲憊,不想跟任何人說話,別的女同事們經常邊吃飯邊聊天,我只想躲到角落裡一個人待著。」
我問她:「有沒有想過換一個工作呢?」
她想了想,說:「我也挺矛盾的,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或者說,我覺得換一個工作也一樣累的,沒有所謂理想的工作。」
04
「最優秀」 背後,是空心病
小於絕對不是這個社會的特殊。
實際上,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年輕人,都在面臨這樣的困境。
他們可能從小到大都是學霸、履歷優異,但是進入社會後卻顯得不知所措。
我們並不是說名校畢業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資太低之類的極端現象,而是想說,他們可能擁有著外人看來體面的一切,但是卻患了 「空心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
北京大學的徐凱文老師曾指出:「北大有 30% 的學生有 「空心病」 —— 缺乏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
這些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學霸,但是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和興趣,只知道要做一個「最優秀」的人。
小於的成長經歷,讓我想起一部電視劇 ——《你好,舊時光》里的大班長凌翔茜,高考前面臨崩潰的她,曾對媽媽喊出了一段扎心的話:
「哪個孩子最優秀、最大方、最乖巧,我一定一定要占一個最字」 —— 這句話,似乎 「空心病」 的病灶所在:喜歡什麼不重要,只要做 「最優秀」 的孩子,就好了。
他們確實做到了,考第一名、上最好的大學……但是一旦進入社會,這個 「最」 的標準沒有了,剩下的就只有迷失。
父母告訴小於的目標,是讓她進入體制內工作。這聽上去是一個目標,但實際上是空洞的,它是一種看似穩定的幻象。
體制內具體做什麼工作?
我自己的興趣是什麼?
我適合做什麼?
我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
這些問題從來不曾得到回答。
05
真的存在理想的工作嗎?
在英國有一所很特殊的學校,名叫 「人生學校」,校長是劍橋才子阿蘭·德波頓,他辦這個學校,不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開一些看起來很奇怪的課程。
比如有一門課,就叫《理想的工作》。
這門課如今出版成書,我看了書里的內容,深受啟發。那些看起來非常具體的練習,正在解答我們的疑惑。
為什麼一些學霸長大後過得迷茫、悶悶不樂,那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所謂的理想是什麼?
千萬別被 「理想」 這個詞嚇到,我們總以為這種東西很虛,很遙遠,但是阿蘭德波頓能用非常具體的方法,幫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一步:回到過去找快樂
請回想一下童年時期,你最愛做的三件事,並努力回憶你做這些事的具體場景。
比如:「我比較內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大概就是看漫畫書了,有一年大年三十,書店居然還開著,一個人都沒有,我躲在裡面看一整天特別爽。」
或者 「小時候特別喜歡用紙疊各種東西,有一年我手工做了一個風鈴,上面掛了紙鶴、小船還有鈴鐺,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她特別喜歡。」
當我們讓小於回憶時,她說:
「小時候每次去跳舞都挺開心的,好像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一樣,我跳得全身都是汗,卻不覺得累。」
你也可以試著描述這樣的三件事,然後,請把這些句子提煉成 「我是一個喜歡……的人」 的句式,例如:
「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我是一個喜歡動手做精細活的人」「我是一個喜歡無拘無束的人」……
第二步:問問你身邊的人
很多時候,你或許不知道自己的特長、或者喜好,但你身邊的朋友可能比你還清楚。
多問問身邊親近的人,你身上有什麼能力比較突出;
以及問問他們,你在什麼時候會顯得比較開心。
同樣地,讓他們用這樣的句子來描述:
「你是一個擅長……的人」
「你是一個喜歡……的人」
第三步:分清工作的樂趣
大概 90% 的人都會覺得,只要是工作,就沒有開心的。所以要找一份讓自己開心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
真的如此嗎?
阿蘭德波頓覺得,那是我們誤解了所謂的開心。工作的開心分很多種,不一定每個人的開心都一樣。
工作的樂趣,大概可以分為這些:
賺錢的樂趣;美的樂趣;創造的樂趣;理解的樂趣;自我表達的樂趣;科技的樂趣;幫助別人的樂趣;領導的樂趣;獨立的樂趣;秩序的樂趣;……
而每個人在工作中感覺到的樂趣,是不一樣的。
而這些樂趣,可以跟第一步里的樂趣相對應,如果你是一個從小愛漫畫、喜歡天馬行空的人,那麼對你來說工作的樂趣應該是創造;
如果你是一個從小在過家家中扮演老大的人,那可能對你來說,工作的樂趣是領導。
也有可能,你喜歡跟別人聊天,那麼一份能夠讓你自我表達的工作,可能會給你帶來樂趣。
第四步:清除障礙
很多人可能會說,就算知道了自己喜歡做什麼,但是現實的代價太大了。
放棄一份穩定的工作,去找自己所謂的樂趣,可能面臨的就是養不活自己、父母失望、朋友嫌棄……這樣一想,就覺得還不如得過且過呢。
真的這樣嗎?你或許可以找一個本子,寫一下這些你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寫完這些代價,你再想像一下,如果找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樂趣,那麼10年後的你會怎樣?把你能想到的也寫下來。
然後你對比一下:10 年後的那個你,是否值得付出現在這些代價呢?
給自己一個答案和選擇。
寫在最後
最後,分享給大家《維根斯坦傳》中的一句話:
我自己只有極少的勇氣,比你少得多。但我發現,每當我在長久的掙扎之後鼓起勇氣做某事時,總是在事後感到自由得多、快樂得多。
無論過去的你我,是學霸還是學渣
希望未來的我們,都能不辜負自己的勇氣
告別迷茫,擁有理想的生活。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阿蘭德波頓.(2018).《理想的工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 Perkins, D. (1995). Outsmarting IQ: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learnable intelligence. Simon and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