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業游民冒充「環保局領導」要錢屢得逞,是誰在心虛?

2019-09-18     長安觀察

最近,南方某地上演了一出狐假虎威的故事。

無業游民吳某某,冒充市生態環保局工作人員招搖撞騙。哪承想,一騙一個準兒。他跑到建築工地上,直接找到項目部負責人,自稱是前來暗訪的。在指出了一堆問題之後,吳某某又表示可以擺平問題,只是需要「意思意思」。

對方自然心領神會,一來二去就送出了幾千塊錢。直到吳某某最終被抓時,他已在短短一周內作案了9起。並不高明的騙術卻能屢屢得逞,仔細咂摸,其實可以解讀出不少信息。

一來,污染企業唯恐環保檢查

從「史上最嚴」環保法長出「牙齒」,到「史上最大規模」環保督察亮出「利劍」,從毫不留情問責相關領導幹部,到督察組建議地方領導和老百姓住在一起、直到水不黑不臭……環境治理的高壓態勢,讓那些污染企業心虛。

上述案例中,吳某某想到假扮生態環保局暗訪人員,說明他還真有點「新聞嗅覺」。過去一段時間,來不來檢查組,環保面貌大不一樣;甚至就算來了檢查組,檢查組採取什麼工作方式,環保面貌同樣大不一樣。也正是基於此,如今環保檢查「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直奔現場、直查問題」已經是常態。

二來,高壓之下仍有頂風作案

儘管環保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仍有企業對相關標準置若罔聞。比如上述案例中,工地連霧炮機都沒開。而面對「生態環保局暗訪人員」,項目負責人的反應不是積極整改,反是花錢擺平。

這種做法其實暴露出了當前一個典型的環保執法怪圈——談起環保的重大現實意義,很多人滔滔不絕。可是一旦涉及現實,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做的和說的很可能就不一樣了,為真金白銀犧牲綠水青山者仍大有人在。

三來,李鬼要抓李逵更不能缺位

無業游民都能說中痛點,可見相關環保問題顯而易見,這也讓人心生疑問:該管的人去哪兒了?為什麼總要等到媒體曝光或形成事故,才能引發重視?其實,不論是暗訪,還是督查,都只是一種外部倒逼機制,真正實現環境治理,關鍵是地方政府要切實轉變發展觀念、監管部門切實扛起責任。既有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又有最剛性執行、最有力實施,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才無處藏身。

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環保執法只會越來越嚴,那些心存僥倖者,與其擔驚受怕欲以潛規則矇混過關,倒不如把自己該辦的事情辦好。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siTRG0BJleJMoPM4Z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