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華業總經理鍾欣向上交所遞交申請豁免退市相關材料的舉措,雖然其事後辯稱是為了申請暫停上市一年,但顯然也是為了規避退市。但上市公司退市是一項非常嚴肅的事情,既然觸及了退市條款,那麼退市就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ST華業因2019年10月16日至11月12日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觸發麵值退市條件,目前該上市公司股票已經停牌並被啟動退市審核程序。瀕臨退市,卻欲通過豁免退市的方式逃避退市,這事怎麼看都有點離奇。
自中弘股份成為面值退市第一股以來,已經有雛鷹農牧、華信國際、*ST印紀、*ST大控、*ST神城等6家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一元面值而退市。如果不出意外的話,*ST華業將成為滬深股市面值退市第七股。
面值退市股在2019年呈現出爆發的態勢。上市公司股價低於面值而成為「仙股」,這在此前也出現過,但上市公司成「仙」後,股價又往往會上漲至1元以上。像今年這樣出現眾多上市公司股票成「仙」後又被強制退市的現象,在此前是非常罕見的。面值退市股的出現,既是退市制度不斷深化改革的產物,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更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實際上,對於*ST華業而言,面值退市或是其難逃的宿命。在今年10月16日至11月12日之前,該上市公司曾歷經了四次面值退市危機。期間的起死回生,並沒有讓*ST華業的好運一直延續,面值退市成為必然。
對於豁免退市的理由,上市公司方面表示,*ST華業觸發麵值退市,很大程度上與規則不完善導致公司受限、偵辦保密要求導致市場信息不對等有關。而且,上市公司的債權人、廣大中小投資者等,其實都不希望*ST華業退市。而據媒體的報道,由於*ST華業所遭遇的百億合同詐騙屬於全國性特大經濟犯罪案件,辦案機關追贓過程中,牽涉到諸多保密的需要,這就導致上市公司方面不能在履行相關手續之前披露案情進展,進而導致市場投資者對於追贓情況和公司可能出現的應收帳款回收進展不能及時掌握。在這一格局下,也會導致許多投資者拋售股票,進而導致其面值退市情形的產生。
但實際上,*ST華業面值退市,也還存在眾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上市公司遭遇百億合同詐騙大案,本身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風險控制等方面存在短板有關。一家公司遭遇詐騙,首先要認識到自身的問題。退一步講,如果不是*ST華業公司自身存在問題,又如何會讓騙子得手呢?
再如11月25日上交所下發的*ST華業紀律處分決定書顯示,公司實控人李仕林濫用持股股東優先職權,進行多次高風險的關聯交易及擔保,才導致公司面臨應收帳款到期無法收回的尷尬,也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日常經營等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ST華業淪落到面值退市的地步,是自身的問題,根本不是什麼規則的問題。
*ST華業申請豁免退市,已經挑戰了退市制度的嚴肅性。既然一家上市公司觸及退市條款,那麼就應該讓其退市沒商量。否則,退市機制形同虛設的一幕又會重現市場。而且,如果*ST華業能夠豁免退市,那麼,不僅對那些已經退市的上市公司不公平,也會對今後其他退市的公司不公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jHKxG4BMH2_cNUguu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