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新聞 秦玥
修例風波已經持續17周。社會在反思,到底是什麼令香港變得如此陌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土地和房屋的深層次問題成為本周城中聚焦。
因為,香港地產「四大家族」的口風發生了變化。
本周稍早,香港地產商新世界發展宣布將捐出約28萬平方米農地,以增加房屋供應。其他地產商,如李嘉誠家族的長實,也表示會對效法捐地作出研究。
港府地政總署則在周四發布公告,宣布將在12月27日之前收回784幅私人土地,以推動發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發展區。此次收地涉及恆基地產所擁有的近10萬平方米農地儲備,恆地表示「樂意配合」。
地產商囤地,政府低限度干預,供應不足導致房價畸高、人均居住面積狹小,令香港的土地和房屋發展模式長期以來被詬病。
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僅僅靠地產商突然承擔責任「慷慨捐地」,就夠了嗎?
針對香港土地和房屋的發展問題,直新聞記者近日採訪了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教授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教授雷鼎鳴
直新聞記者:您給港府方面提供了很多房屋以及人口問題的建議,很多人說房屋問題是香港深層次矛盾之一,您對解決香港房屋問題有何見解?
雷鼎鳴:房子的問題是香港社會裡面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從方法來說,其實應該是最容易去解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政治能量,你願不願意去解決。
關鍵其實是土地的問題。
香港只有24%的土地是已經開發的土地,總面積是1110平方公里,但是真正建了私人房屋的只有26-27平方公里,是很低的,大概2%點幾的。
公屋、居屋占了約16平方公里,還有30多平方公里是在新界的村屋等三層高的房子,他們住的人不多,但是他們占用了30多平方公里,比香港私人的房屋占用的面積更多。
為什麼房價怎麼貴?
主要就是總的量、總的面積不多。平均一個香港人住的面積是16平方米,16平方米是一個平均數,有些人住的很大,有些人比這個16平方米還小得多。它總的面積就是這麼多,而且這麼多人口,沒辦法不貴。所以要減低這個價錢,多供應土地,讓總建成的樓面面積大幅度地擴大,這樣子房價不可能不掉下來的。
但現在每年增加的房子單位跟面積都是非常低的。在1997年以前,平均每一年私人單位大概有3萬個單位落成,現在每次都是一兩萬的樣子,有段時候只有七八千個。
在2009年,本來受金融海嘯影響,經濟很差勁,房價應該大幅度地掉下來,但是在2009年3月份它又反彈了,而且升得很快。經濟怎麼差,為什麼房價還升得那麼快?因為當年只有7000多個單位。供應不足,推高香港樓價。
直新聞記者:有什麼辦法能解決供應的問題?
雷鼎鳴:現在為什麼每年建不出這麼多房子?因為香港在1985年到2005年,20年內平均每年的填海是有190個公頃。從2005年到2015年,平均每一年填海只有19個公頃,等於是過去的1/10。
香港很多土地都靠填海填出來的,尤其是在比較繁忙的地區,都是填海(填出來)的。從1997年到2003年,香港樓價跌得太厲害,總共平均跌了63%。
從2002年開始,當時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就決定了要限制土地供應量,不拿土地出來。填海的話,因為當時有個法庭案例判了不能在維港填海,其實法庭只是說不能在維多利亞港,在外面是可以(填海),但是香港政府不想惹麻煩就停止或是放慢了。
所以土地的儲備基本上用光了,用光了以後也麻煩了,因為過去二十年左右,香港想拿地發展,又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序,比如搞一些諮詢程序,每搞一個程序都經歷很長時間,諮詢完一個還要接著另一個,拖拖拉拉的。
從前這個問題不嚴重,諮詢這麼多人還可以說是有好處的。因為你把民意、各種意見都可以搞清楚,但因為那時有土地儲備,可以允許你搞個十幾年。就算諮詢時間比較長,但是你可以先用這些土地儲備。用了一些後,經過這麼多諮詢,可能又有些新的地可以拿出來用。這樣子永遠都有地可以頂住。所以時間慢問題不大。
現在不行,現在沒有儲備。再用過去方法,你搞來搞去搞了十來年才弄出一塊地,你這十來年怎麼辦?也沒有辦法了。
要我舉個例子,現在可用的土地、最大塊的土地就是在東大嶼山那邊填海,這個最低限度應該是允許填出一千多公頃的,最好是弄到1700公頃。這個地是比較平坦的,還有基礎建設,地鐵十來分鐘就到中環了,所以這個挺重要的。但這些地要填的話,如果還是用現在的架構,說的早點,15年以內填出來已經是運氣非常好的了。再把房屋也建起來,我看沒有20年大概不行。你怎麼能等這麼久?怎麼可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呢?
團結香港基金曾經發布研究報告,建議於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並建造2,200公頃的人工島。預計可興建250,000至40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近百萬人居住。
但是你還是要做,要解決房屋問題,要加快速度。政府其實有這個權力,特首有很大的權力的,他(她)要快一些,不要理會過去的這些諮詢架構。從前是因為有很多的土地儲備才有,現在再延續之前就很糟糕。突破權限以後,對於比較短線能夠收回來的土地也比較容易得多。
現在搞了十多年,你還拿不到一塊所謂的「棕地」出來。「棕地」是什麼?它本來過去是農地,後來改變用途,就叫做「棕地」。這些「棕地」使用效率很低的,你可以把它發展出來,但是中間還存在很多討價還價的情況,過去十來年基本上一塊地都拿不到。所以怎麼樣才能拿來?我的建議是別等減價、快點賣給(政府)。不能等,你一等的話就會吃虧。另外關鍵就是要快點推動大嶼山東邊的填海計劃。
直新聞記者:所以現在有人拿香港跟新加坡的土地政策來做比較,您覺得新加坡在房屋政策應用工具上,有沒有能提供給香港借鑑的地方呢?
雷鼎鳴:首先新加坡填海填得很厲害,遠遠比香港多。填了這麼多海,新加坡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關鍵是有沒有土地去給你建房子。供應量一增加的話,房價是會下跌的。
1997年到2003年的時候,因為當時香港是有所謂「八萬五」這個口號(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八萬五個住宅單位),所以房價是守不住的,幾年內下跌63%是完全可以發生的,就算地產商他想搞壟斷,頂住這個價錢,他是頂不住市場的力量的。
另外新加坡搞了那個組屋,組屋是有組屋的邏輯。當然假如你沒有土地,新加坡也建不出來這些房子。香港要真的填這麼多海,真的好像新加坡一樣按人口比例填海,香港的居住環境當然不是現在這樣子。
所以我說香港政府是自己綁住自己手掌。新加坡政府比較權威主義,作風很強,政府幹什麼馬上就去做了。香港政府以目前的情況它學不了。除非它有權力敢於去用,當然,它也做不到新加坡所做的那樣。
直新聞記者:港府說未來的施政報告會著重在房屋問題上,林鄭也表示,會吸收社區對話的一些建議,你怎麼看?
雷鼎鳴:林鄭的對話呢,你要看跟誰去對話,誰有代表性,現在沒有人能夠代表任何人的。在房屋方面,假如她問了那些年輕人,是不是房子是很大問題?是吧,這個就要看她問的是誰了,有些人會說絕對不是問題。
因為我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我們也搞了很多諮詢程序,搞了應該起碼一二百次,有部分是公開的,非常大規模的對話,但是那些來的人,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批人的。所謂公開的也是諮詢同一批人,他們都是利益集團為主。
你會發現,他們有些人拚命地說,土地絕對不是問題。還有人說,香港房屋的供應已經完全足夠。只要把每天所謂150人來香港移民的名額停了,最好就是把已經來了的新移民趕走,他覺得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其實這個是很荒謬的。
因為你看數據,香港人口跟增長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地方之一。原因就是香港的生育率是很低的。香港家庭居戶增長約為1%,人口增長大概0.3%-0.4%左右,還是很低的。那個住戶增加就因為很多人退休了,退休以後他出來,自己成立一個家庭。
還有就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很低,根本遠遠不夠,我剛才說過了,是16平方米,新加坡差不多是30平方米。內地城市也有37、38平方米左右,農村超過40平米。美國人均大概70平方米左右,歐洲國家也都有好幾十平方米,根本香港總的面積就是不夠,所以才會這麼貴。
香港作為全球富裕城市之一,卻約有20萬人居於環境欠佳的「劏房」
還有一種說法是地產霸權,地產商壟斷。這種情況我不能說沒有。但是這個有一部分是香港政府政策造成的。從前其實在房地產買賣裡面,大概八成多的買賣是二手市場的,一手只有百分十幾的。
一個地產商推出新房出來,他們面臨的競爭不光是新房,還有二手市場的一些小業主跟他們競爭。不過現在銷售量差不多是對半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金管局怕房價掉下來,衍生出銀行的金融危機,它就弄出一個20%的按揭,後來變成了30%,後來又增加到40%,房價先給40%(首付)的話是很多資金,很少人買得起的。所以地產商跑出來說我借錢給你,但是你一定要買他的房子,這樣子的話,二手市場提供不了這個借貸,所以大家要買新房,因為買房的人需要借錢,這個進一步增加地產商的壟斷能力。
還有前幾年打擊房地產的辣招,也是大幅度減低二手市場的供應量。所以這些政策的問題,地產商的壟斷能力反而被推高了,房價也居高不下,很多人都批評過了,我從剛開始問題出現的時候也說過,但是香港政府有些騎虎難下,現在還沒有辦法去改正。
專訪後記
專訪中,感受到雷教授對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痛心疾首」,他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有更多作為。的確,土地房屋問題,與貧富差距、階層流動、民眾獲得感等問題息息相關。非常時期,更需要以新的思維去找出路。
這幾天,不少港媒就發出強烈呼籲。有媒體就認為,既然政府決心解決深層次矛盾,就應該摒棄放任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重置社會利益結構。比如,政可以善用既有的《收回土地條例》,直截了當向地產商收購所需土地,徹底掌握農地發展的主導權,根本無需地產商施捨。
而在本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未來兩星期公布的施政報告,會著重房屋問題。我們希望在報告里,能夠看到港府可行又可持續的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