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大明王朝龍脈之地|盤點與光谷相關的歷史故事(下)

2019-08-24     哈樓武漢

左嶺:闖王足跡留於此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餘人,隱伏商洛山中(在豫陝邊區),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於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迎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餘部降清後,又反叛滿清,繼續抗清鬥爭。

李自成遇難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在前幾年召開的全國李自成學術討論會上就已被專家們所確認。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樣死的,卻一直有爭論。《明史·李自成傳》也無法搞清其殉難經過。近年來,李自成殉難經過有自縊說、戰死說、誤死說、搏鬥死說、夾山寺禪隱說等多種說法,此外,傳說李自成死於左嶺鎮還有一定的淵源,而且這些說法可以從一些地名上得到應驗。

有關歷史傳說認為,左嶺鎮里有四個村子,都是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革命失敗後,足跡至此而得名。「下馬咀」,相傳闖王至此「下馬」,起義的形式開始發生轉折;「失馬港」,相傳闖王至此「失馬」,試想一位將軍如果沒有了戰馬,等於失去雙腿,也奠定了起義失敗的基調;卸甲,相傳闖王至此「丟盔卸甲」,即李自成放棄鬥爭;毛長咀(原「拋槍咀」),相傳闖王至此「拋槍」即闖王鬥爭失敗。這其中沒有說李自成是戰死在殺場,這些傳說只說明了闖王戰敗而不是戰死,這麼看來也許戰死說是錯誤的。儘管歷史不能依據傳說來定論,但是可以給人們以參考。

2004年,左嶺鎮老文史員項師提供了史書資料,上載:清軍入關後,李闖王很快被逼出京城,從河北、陝西敗退至湖北。闖王進入原鄂城縣境後,「謀奪舟南下」,便往西南方向,經左嶺鎮上述的四個村莊,「走咸寧,過通山城」,登上九宮山。

據考究,明清時期,鄂城地區的主要交通是水路。李自成當年由鄂城至通山,必經梁子湖。他從左嶺東南僻靜的嚴家湖上船南渡,確為當時最佳選擇。

據說,李自成與起義軍另一領袖張獻忠在左嶺分手後,張獻忠徑直西去,而李自成則拐向東南。為避開追兵,闖王輕裝南行,在左嶺鎮東南約1.5公里處下馬,在拐向西約2公里的港口丟失了戰馬,然後,向東走了大約1公里後卸掉了盔甲,最後,在拐向東南約2公里的地方拋掉了槍枝,再從嚴家湖港登船南下通城。

1645年5月,他領騎兵二十多人在九宮山察看地形時,遭當地地主武裝突襲身亡,時年39歲。

九峰山:釋道並存的仙山

九峰山位於武昌東郊洪山區九峰鄉與花山鎮境內,有9座山峰,故名。

而跟其歷史文化相關的,則需要從摩崖石刻說起。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無念大師之徒勝學所刻無念所得之御製詩文。刻石龕高1.6米、寬0.97米,正書30行,共930字(已剝落30餘字),正上方「御製」為篆書,余為楷書。石刻周圍有「九龍騰躍、祥雲漫捲」圖案。一為「無念禪師石刻」,位於前石刻數米處,刻像神態安祥,目視前方,腳著草履,正襟端坐於石刻之上。左上方題詩「空有空無得正因,其中妙用是原真。本師住世無人敬,現滅應須假幻身。」右上方石刻為「武昌九峰山無念學禪師圖像」字樣。現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正文記述了朱元璋召見無念禪師的經過。後面刻詩五首,即《題僧無念九歲出家》、《舟歸武昌》、《武昌歸隱》、《懷僧無念特賜松實詩》、《賜僧無念詩》。刻字周圍鐫刻有騰龍祥雲裝飾花邊。

另外,在九峰山原存九峰律寺一座,九峰律寺在歷史上曾昌盛一時,享有盛名。據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湖廣圖經志》記述,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武昌的楚藩王朱楨為悼念亡母(明太祖原配夫人馬皇后,逝於1383年秋),特請無念來寶通寺為母親作法事。朱楨非常敬重無念,並在九峰山獅子峰下建寺院,請無念為主持:「發大願,力建大道場為天下名剎,授之念主持。無念禪師為一代高僧,法由人而興,地由人而顯,甚盛事也……」

九峰律寺於1391年落成。朱元璋後來聞知此事,賜寺名為九峰山正覺禪寺。

相傳該寺規模宏大,依坡而建,上下九重寺院,號稱九十九重天,占地近200畝,廟前水池,清平如鏡;山門兩旁,石獅雄立,高約6尺。寺門上方懸一黑色匾額,上書「九峰廟」三個鎦金大字。寺中供有如來佛等佛教偶像,興旺時有僧尼各七八十人。抗日戰爭時期,遭到破壞。

九峰山還是一座釋道兼存的山脈,除了九峰廟外,獅子峰上還有真武觀。相傳楚昭王之子巴陵王卒擬葬於獅子峰下,但掘井不及三尺,迅雷暴雨驟發,昭王懼,命停掘,後建觀。隨著歲月流逝,觀已無存,僅存遺址。

來源:人在光谷,轉載請備註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ccQxmwBJleJMoPMvW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