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流派紛呈,概而言之,無非兩種:自然習得和刻意練習。
很多時候,刻意練習被打上了「應試教育」的標籤,成了反人性的代名詞。然而,經過時間的積累,刻意練習「碩果纍纍」,反觀自然習得,多半半途而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兩種英語啟蒙理念各有利弊。正如我前兩天分享的觀點,決定孩子英語啟蒙成敗的關鍵因素是父母。父母的學習力和執行力,最終決定了孩子英語學習的高度。
此外,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對於性格各異的孩子,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01
自然習得
幼兒階段,英語啟蒙應該以自然習得為主,即以母語的方式來學習。
翻看市面上的有關自然母語式英語啟蒙方法的書,有人提倡磨耳朵,有人強調講故事,有人建議讀繪本,其實,這些都不全對。
回顧我們教孩子學習漢語是的過程,就是爸爸和媽媽不停地說話,先從家裡的實物開始,不斷地重複,然後是媽媽說英語,孩子做動作,即TPR教學法。
在經過了一年多的訓練之後,孩子才開始逐漸開口說話,這個互動過程非常漫長,但是非常重要。
我們學習英語也是一樣,必須是父母和孩子不斷地互動練習,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聽說,這才是真正的自然習得,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
自然習得不能成為父母「懶政」的堂而皇之的藉口。有的父母認為,自然習得就是給孩子播放音頻資料,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英文動畫片,自己在一旁樂得清閒。久而久之,發現孩子一直處於低水平循環,為時已晚。
02
刻意練習
相信讀過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的暢銷書《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的讀者,都一定會對作者的詳實的案例和觀點所震撼。
作者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做事的毅力也慢慢增加,家庭英語啟蒙可以向刻意練習過度。
將英語學習目標分成小任務,例如口語,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表,在一個階段專攻口語練習。又比如詞彙,制定一個3000詞彙突破計劃,進行按部就班地刻意訓練。每一個階段,專攻一個任務,因為專注,所以卓越。
03
取長補短
自然習得好處很多,比如說快樂的親子關係,比如說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也有致命的弱點,孩子的英文水平進步較慢,而且很難超越父母的水平,即父母現有的英語聽說水平,就是孩子英語發展的天花板。
而刻意練習可以彌補局部短板,進行有序地訓練,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所以,在小學低段,應該將兩種訓練方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既能保護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孩子突破短板。
我曾經介紹過《人生設計在童年》這本書,作者的女兒高倩在9歲時的暑假,背完上百頁的SAT/GRE詞彙手冊,包括英文釋義都熟練背誦。這就屬於刻意練習。
當年的網紅鐘琬婷,9歲時已經在各報刊發表中、英文文章100多篇,13歲時,參加雅思考試,3項滿分,成為全球年齡最小的雅思8.5分獲得者。她也屬於自然習得和刻意練習結合訓練,才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的。
04
因材施教
在與一些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經常聽到有人以因材施教為由,給自己的「放養式」教育找藉口,這真的是曲解了「因材施教」的真諦了。
其實,在成長之初,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相近的,之所以會出現後來的差異,是因為在啟蒙教育階段,父母的投入不同罷了。
英語啟蒙就是一個高投入的工作,特別是父母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與孩子的英語功底的紮實程度成正比。
在有了紮實的英文功底之後,再談論因材施教,才有意義。
比如,俞敏洪當年在北大學英語時,因為家鄉方言太重,英語口語成為他的弱項,他就主攻單詞背誦,專教GRE詞彙和閱讀,才有了今天的新東方。
李陽從突破口語入手,經過多年的刻意練習,成就了今天的瘋狂英語。
許淵沖專攻中英文翻譯,幾十年如一日,方成一代大師。
英語啟蒙必須先要打好基礎,再發現自己的強項,然後因材施教,方為正途。
我會每天分享英語啟蒙、家庭教育相關的乾貨。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