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教育方式很容易養出白眼狼,別指望孩子長大孝順你

2020-09-01     育兒小青

原標題:這三種教育方式很容易養出白眼狼,別指望孩子長大孝順你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讓我感慨很深,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卻有那麼多的「白眼狼」呢?

有這麼一位母親,獨自一人把兒子養大,供孩子讀書念大學,一輩子任勞任怨的圍著兒子轉,終於兒子畢業了有了很好的工作,可是母親累出了一身的病,有次病重去了醫院,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兒子得知後趕緊請假回來給母親料理後事兒,回來後發現母親確實快不行了,但是一直在堅持著,等了兩天兒子著急了,對母親說:「你到底是死還是不死,要死快點死,我只有7天喪假!」

就是因為這句話,徹底寒了母親的心,放棄了活著的希望。這是發生在我國湖北省京山縣一個農村的真實事件,事實上不僅僅是在那裡,生活中有很多真實的「白眼狼」事件,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最後卻落得「老無所依」「淒涼度日」的境地。

為什麼會「白眼狼」的事件頻繁發生呢?其實「白眼狼」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引起注意才行!

為什麼孩子會成為「白眼狼」?

小時候看過這麼一則寓言故事:一個死刑犯在行刑之前要求見一見自己的母親,他的母親哭得捶胸頓足的來到面前,兒子說要對她說句心裡話,母親走近,卻不想被兒子一口咬掉了半隻耳朵。母親大罵兒子不孝,犯了罪還不夠,又把母親的耳朵咬下來。那兒子說:「假如我初次偷了同學的鉛筆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以致去死呢!」

生活中很多家長把孩子太小當做藉口,不忍心苛責孩子,也不許別人斥責教訓孩子,卻不知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小時候不及時管教,一旦長歪是很難糾正的。而「白眼狼」正是因為家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的。

對孩子太溺愛

教育學家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每一位「白眼狼」的背後,大多都藏著一位過於溺愛他的父母。

很多家庭都是一位孩子,一對父母,兩對老人,對孩子難免會寵愛一些,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長輩在寵愛孩子的時候,沒有把握好尺度,把寵愛變成了溺愛,一家人圍繞著孩子,對孩子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孩子把父母長輩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兒,他們長大以後很可能會缺乏責任心與上進心,只會一味的向父母索取,一旦滿足不了,很可能會直接爆發,埋怨憎恨父母,變成了我們常說的「白眼狼」。這個變化的過程,全是父母的過度溺愛導致的。

知乎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網友說她有位表弟,年紀輕輕的又是喝酒又是賭博,過年回家要錢父母沒給,直接把家給砸了,最後逼著年邁的父母外出打工。網友說,表弟小時候很可愛很聽話的,可是父母太溺愛了,不知不覺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孩子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把握好度,千萬不要把愛變成溺愛。如果一家子全都圍著孩子轉,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孩子會把父母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的,他們長大以後會缺乏責任心和上進心,只會一味的跟父母索取,一旦滿足不了,就會爆發,變成「白眼狼」。

對孩子使用暴力

很多家長奉行「棍棒下出孝子」,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僅不給孩子溫暖,給孩子關愛,反而動不動揍孩子,再深的感情也給揍沒了,又怎麼會孝順父母呢?

鄰居大哥,從小被父母實施「棍棒教育」,按他的話說,天天挨揍,吃飯慢了挨揍,說話結巴了挨揍,作業沒做完被揍,甚至是考試得了第2名也要挨揍。大哥高中畢業就去當兵了,即使退伍就業結婚有了孩子,也很少回去探望父母,對他來說他們幾乎是「仇人」。

父母也是白眼狼

記得小時候看過這麼一則寓言童話。有個小男孩從小跟父母和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對奶奶並不好,吃飯永遠吃最差的最少的,直到奶奶很老了,不能幹活做家務了,父母決定把奶奶送去深山裡,在送去深山的那天,小男孩硬要跟著,父母問他:「為什麼要跟著?」小男孩說:「我要記住道路,等你們老了我也要把你們送去深山裡。」父母聽了以後感觸良多,趕緊把奶奶背了回家用心照顧。

有個名詞叫做「泡菜效應」。意思是說:蔬菜放在臭水中一段時間便會發臭腐爛,而放在辣汁中,則能變成又香又脆的泡菜。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泡菜效應」也同樣適用。家庭教育就能夠「浸染」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夠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對長輩不孝順,那孩子很容易受到影響,有樣學樣,也對長輩不孝順;反之如果父母孝順長輩,那麼孩子也會跟著模仿,慢慢的學會對長輩孝順,最終融入骨子裡,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

想要孩子長孝順父母,那麼父母一定要做好示範才行!

三種不當的育兒方式,你中了嗎?不想晚年「老無所依」,一定要及時改正!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_9cSHQBd8y1i3sJ5T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