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古代的著名帝王,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會有統一六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痛擊匈奴的進取之君漢武帝,或是締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等等。
其實,在兩漢相交之際,重新復興漢朝的光武帝劉秀並不比他們差,甚至在一些方面還要更加出色,但卻長久以來經常被人們忽視。那麼,劉秀明明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為什麼卻好像存在感不高呢?
筆者認為,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正是因為劉秀的形象太過完美,所以反而缺乏話題性。
上文我們說到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都在歷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可是他們也都有著自己為人詬病的地方。舉例來說,秦始皇勞民傷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長城、尋找仙藥;漢武帝窮兵黷武,在位期間大肆征戰,另外,他還打壓思想自由,用儒家思想固化階級觀念;最後,唐太宗更是"黑料"眾多,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奪得皇位,還有著篡改史書的舉動,這些都讓他們富有爭議。
相比之下,光武帝出身貧寒,卻好學上進,因為曾經受過苦,他深知百姓的需求,於是頒布了許多讓人民真正受益的法令。除了愛民如子外,對待大臣劉秀也是十分尊敬和仁慈,這幫助他得到了朝野內外的一致愛戴。外交上,劉秀以和為貴,靠強盛的國力提高威懾力,從而不費一兵一卒就贏得四方國家的尊重。甚至,在許多明君都沒能處理好的感情方面,劉秀都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對結髮妻子陰麗華寵愛有加,以至於後宮妃嬪史書記載的只有三人,且真正得寵的則僅她一人。
對於一個沒有什麼黑點的皇帝,人們的評價絕大多數都會是正面的,而這就導致很少有人為之爭論,沒有爭論,漸漸的就連提起劉秀的人都會很少。漢武帝、唐太宗之所以有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爭論他們的功過是非,將他們的生平事跡一一陳述,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反覆強調。
相比之下,劉秀正是缺少這樣的話題性。
原因之二,便是劉秀所處的西漢末年存在感本就不高。
秦始皇身處戰國末年,當時七雄爭霸。合縱連橫精彩紛呈;漢武帝時漢匈交戰,衛青、霍去病等英雄人物非常活躍;唐太宗隋末起兵,與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爭天下。和這些歷史時期相比,西漢末年的知名度要低很多,而導致這一點的最主要因素,筆者認為是傳播手段。
對於古代平民來說,接觸歷史並不容易,因為以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經濟能力,讓他們直接去看史書是不現實的。因此,許許多多的小說、評書和戲劇出現了。對於戰國末年的歷史,馮夢龍寫有《東周列國志》,而漢匈交戰的故事則被蔡東藩的《前漢演義》記錄。
至於隋朝末年的故事,那成書於康熙年間的《隋唐演義》可以說是各版本評書小說的集大成者。
上述的這些歷史時期都是藉助了通俗文學作品和民間的傳說、被老百姓喜愛的故事等等才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並逐漸被人們廣泛知曉。相比之下,西漢末年的故事很少見於評書或戲劇,因此要遠遜於其它時期。人們大多能輕鬆說出戰國末年的王翦、李牧,漢武帝時的衛青、霍去病,隋末的尉遲恭、秦瓊等著名人物,但劉秀身邊的鄧禹、馮異等人知名度卻要低很多。同樣的,劉秀也是受到了這一因素的影響,才會存在感低下。
最後,劉秀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開創性。秦始皇掃清六合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建立西漢、唐太宗李世民與高祖李淵平定隋末亂世建立唐朝,包括後來朱元璋發動起義推翻蒙元統治重建漢人王朝等等,都是對當時局勢的大洗牌,並且他們都進行了許多堪稱劃時代的改革。
相比之下,劉秀缺乏真正的大動作,他從王莽手中奪回漢朝政權,就趕緊恢復了當年的各項制度,並且與歷代開國之君都會趁機打壓的豪強保持和諧共處來換取他們的擁護。比起開拓者、創新者,劉秀更像是祖宗規矩的捍衛者,他建立的東漢王朝並沒有帶來太多新的元素,且對該解決的社會問題選擇了用曖昧的態度搪塞。
作為開國君主,劉秀進行的創造性改革太少太少,不夠銳意進取,缺乏對社會的改造,這是他存在感較低的第三個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WKH9nIBiuFnsJQV1g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