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規則變化,拜託各位將我們 星標收藏,文末點擊 在看,方便正常接收推送。
熟悉日本雜誌的你一定對《BRUTUS》不陌生,從最初的「日本男士生活指南」,到如今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覺《BRUTUS》到今年就已經 40 歲了。大到一場旅行,小到一塊點心,書頁間的溫熱從來不曾變涼,這本 40 不惑的雜誌好像對前方的道路更加明朗。從 6 月 1 日開始,《BRUTUS》在官網分享了 40 年來所有雜誌的封面,讓我們一起看看這 40 年都在流行什麼。
大力水手的情敵
《BRUTUS》創刊號
《BRUTUS》的誕生與「大力水手」《POPEYE》頗有關係。1980 年,《POPEYE》所屬的 MAGAZINE HOUSE 決定開闢一條新的路——主打「日本男士生活指南」的《BRUTUS》在這年 5 月誕生。
與《POPEYE》不同, 《BRUTUS》最初的定位更偏向成熟男士,第一期創刊號就有鈴木清順、桑田佳祐、小林信彥這些資深文化人登場,飲酒、商務穿搭、中高端攝影器材是雜誌內出現頻率較高的內容。
左一 Olive,左二 POPEYE,左三 BRUTUS
熟悉《大力水手》動畫角色的人可能會猜到《BRUTUS》的刊名來源。「POPEYE」是大力水手的名字「波派」,「BRUTUS」則是大力水手的對頭兼情敵「布魯托」,周旋於他們之間的女生奧莉佛也在 1982 年被借鑑為主打城市女孩的雜誌《Olive》。
6 月 1 日,《BRUTUS》的官網分享了創刊號的整本內容和它誕生 40 年間的每一期雜誌封面,透過這些封面設計,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十年《BRUTUS》分享內容的變化,窺見它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
過去的40年在流行什麼
1980s
給從《POPEYE》畢業的大人們
最早的《BRUTUS》始於《POPEYE》的兩位創始人木滑良久、石川次郎 「讓我們為《POPEYE》的畢業生製作雜誌」的想法,定位的受眾是在城市裡小有成就的「大人」們。
左:1980 年 8 月號《父輩的時代》
右:1980 年 9 月號《向父親致敬!海鳴威》
《BRUTUS》認證的精選集《父輩的時代》和《向父親致敬!海鳴威》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將優秀的前輩分享為大人們的榜樣。
左:1982 年 10 月號《紐約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區》
右:1983 年 9 月號《新發現,布魯托的洛杉磯》
左:1984 年 10 月號《巴黎重塑計劃》
右:1989 年 9 月號《義大利·現在要學習的國家》
在製作第一期創刊號之前,創始人木滑良久和石川次郎前往巴黎、倫敦、紐約和洛杉磯這四個國際大都市進行走訪研究,80 年代不少專題都與這些西方城市有關。
擅長學習的日本人將當時西方最流行的城市文化帶回國內,從創刊號的內頁也能看到不少西方面孔。在每個城市裡,他們都遇到了很多工作出色,生活愉快的人。
左:1980 年 10 月號《令人羨慕的夏威夷房產指南》
右:1981 年 1 月號《紳士學入門》
左:1981 年 6 月號《墨西哥的陽光與海的嘉年華!》
右:1988 年 6 月號《 商業精英,放下工作!》
因此 「愉悅」成為了創辦初期的核心思想,從生活方式、文化指南等方面,《BRUTUS》力圖吸引都市精英男性們的眼光,它分享過垂釣、房產、度假,甚至不少關於兩性的內容,定位十分精準。在最早的十年,《BRUTUS》就展示出了它優秀的選題能力。
左:1982 年 6 月號《居住空間學》
右:1983 年 1 月號《居住空間學·2》
從 1980 年 7 月起,《BRUTUS》由月刊改為雙周刊,推出不少特輯。1982 年亮相的《居住空間學》至今仍在推出,也是讀者最喜歡的專題之一。
1990s
引領時代潮流的媒體
20 世紀的最後一個 10 年,泡沫經濟破滅,《BRUTUS》的發行從注重數量變為對質量的更高要求,不過數量也並不見少。在這一時期,《BRUTUS》足夠自信,朝著「引領時代潮流的媒體」這個目標出發,內容以 設計、葡萄酒和建築居多。
左:1990 年 6 月號《世界廣告水平到此為止!》
右:1990 年 11 月號《室內裝飾》
左:1991 年 5 月號《美式設計大爆發》
右:1991 年 11 月號《設計師的房間》
從廣告設計到室內設計,再到服裝設計,《BRUTUS》竭力分享世界上最領先的設計風潮,將好品味帶到日本國內。
左:1996 年 11 月號《著名建築師提供的公寓信息》
右:1997 年 11 月號《著名建築師提供的公寓信息 2》
左:1998 年 12 月號《現在,「不要蓋房子」。》
右:1999 年 12 月號《可以在東京23區建房嗎?》
同樣被引進的還有建築上的好品味。80 年代後期,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安藤忠雄等人在西方有了影響力,日本社會對於建築設計有了興趣與底氣。由安藤忠雄參與的幾本《著名建築師提供的公寓信息》都十分受歡迎,還讓「設計師公寓」這個詞誕生。
左:1990 年 9 月號《是色情,還是淫亂?》
右:1991 年 6 月號《 贗品是文化嗎?》
左:1996 年 9 月號《這就是日本的披薩嗎?!》
右:1997 年 1 月號《好的設計,已經不需要了嗎?》
不同於 80 年代的完全分享與入門指南,這一時期《BRUTUS》還策劃了幾期話題性的內容,包括 「批評」類的專題——這在日本雜誌屆算是一個十分大膽的嘗試,各種反應絡繹不絕,也讓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批評?」
左:1996 年 10 月號《你還不認為「葡萄酒是一種知識」嗎?》
右:1997 年 6 月號《畢竟,我喜歡紅酒。》
左:1998 年 2 月號《紅酒果然還是法國的。》
中:1998 年 3 月號《葡萄酒的新經典。》
右:1998 年 3 月號《義大利葡萄酒教科書。》
1996 年至 1998 年間,《BRUTUS》做了不少關於西方酒的特輯,日本酒類市場敞開大門,愈加國際化和大眾化。
2000s
從事物到人物
21 世紀的頭 10 年,《BRUTUS》最典型的變化是從介紹鋪天蓋地的事物變成了專注於某個人的深入介紹,這也是《BRUTUS》開始更有深度的一個標誌。
左:2003 年 11 月號《昆汀·塔倫蒂諾特輯》
右:2005 年 9 月號《 你知道杉本博司嗎?》
左:2007 年 1 月號《WHY?WHAT?酷·日本!?》
右:2008 年 7 月號《緊急特輯·井上雄彥》
從 2003 年起,《BRUTUS》開始策劃 「one man, one theme」 系列,從昆汀·塔倫蒂諾開始,杉本博司、大友克洋、井上雄彥等人都登上過這個欄目,每次都會 用 60 頁的大篇幅全面梳理一個主題人物。
2008 年《緊急特輯·井上雄彥》這種「緊急特集」或「臨時增刊」字樣的雜誌則是日本雜誌用來試探市場熱度的有趣嘗試,小小的文字遊戲往往具有一股魔力,讓你忍不住最快買到手,生怕跟不上時代與文化發展的腳步。
左:2000 年 4 月號《美術館、教科書上都沒有記載,這是什麼藝術》
右:2000 年 10 月號《唐招提寺消失了!?》
左:2001 年 9 月號《村上隆和奈良美智》
右:2002 年 9 月號《日本藝術?當代藝術?》
這 10 年也是《BRUTUS》藝術化的 10 年,從 2001 年的《唐招提寺消失了!?》開始,日本藝術越來越頻繁出現。
左:2004 年 9 月號《日本最好吃的特產》
右:2005 年 2 月號《日本最好吃的特產 2》
2007 年 9 月號《日本最好吃的特產!決定了!2007 大獎賽!》
2004 年推出的《日本最好吃的特產》專題也頗受歡迎,收集到 256 個項目,熱度延續至今。
左:2000 年 8 月號《住在湘南。》
右:2000 年 12 月號《歌舞伎》
左:2003 年 5 月號《對新時代壽司的了解更加美味!》
右:2008 年 5 月號《一本關於美味麵包的教科書》
不知不覺間,《BRUTUS》就在這 10 年變換了雜誌方向。事實上, 從 2007 年開始,《BRUTUS》更多關注書籍、電影、音樂、時尚、室內、食物等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也因此受眾更加廣闊,不再只是成熟男性的「聖經」。
左:2008 年 8 月號《每一次平靜的心情,書,音樂。》
右:2009 年 3 月號《是貓》
而且,比起前 20 年來說,日本本土的內容比例大大增加,這或許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2010s
流行文化綜合雜誌
離現在最接近的這十年,《BRUTUS》越來越全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綜合性雜誌。它總能走在流行文化的一線,捕捉都市人最感興趣的話題,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內讀者熟知。
左:2012 年 4 月號《 大友克洋特輯》
右:2013 年 12 月號《小津安二郎特輯》
左:2016 年 3 月號《森山大道特輯》
右:2018 年 2 月號《山下達郎特輯》
「one man, one theme」系列被延續下來,直到今天,越來越多有所耳聞的藝術家走進《BRUTUS》里,被我們熟悉。
左:2012 年 6 月號《露營吧!》
右:2012 年 12 月號《 汽車生活》
左:2013 年 5 月號《走吧。》
右:2013 年 7 月號《Comfort Life 鎌倉・逗子・葉山 5 年後的舒適生活》
《BRUTUS》也捕捉了很多逐漸興起的新的生活方式,相比以前的城市生活介紹,流行的新生活似乎返璞歸真,又重新回到自然中。
左:2013 年 5 月號《居住空間學 2013》
右:2014 年 5 月號《居住空間學 2014》
左:2013 年 6 月號《值得尊敬的「日用品」》
右:2014 年 2 月號《續·值得尊敬的「日用品」》
左:2014 年 6 月號《喜歡咖啡館。》
右:2016 年 6 月號《喜歡古著。》
無論是從之前延續下來的專題,還是 2010 年代創新的專題,都十分賞心悅目,從內容到封面設計,有著更加堅定可辨的日式風格。
左:1980 年 11 月號《書的特輯》
右:2013 年 6 月號《喜歡舊書店。》
值得一提的是,1980 年《BRUTUS》做的第一期《書的特輯》里附的書店街地圖上的很多書店,現在依然健在,並出現在 2013 年的這本《喜歡舊書店。》特集裡。恐怕當時的編輯都已經退休了,白髮蒼蒼的古書店店主卻還在堅持。就好像 《BRUTUS》似乎永遠不會枯竭,雜誌里有的只是蓬勃的生命力。
《BRUTUS》的靈魂人物
《BRUTUS》越來越鮮活,離不開選題的精妙,而「一擊即中的選題,並不在桌子面前。」這正是主編 西田善太的秘笈。
西田善太
1987 年,西田善太進入博報堂擔任文案編輯, 4 年後就入職了 MAGAZINE HOUSE,他曾先後在《BRUTUS》《GINZA》和《Casa BRUTUS》歷練過,直到 2007 年開始正式擔任《BRUTUS》的主編。
也許有的雜誌選題是主編和編輯們最感興趣的東西,但若這樣做,《BRUTUS》恐怕不會這樣常青。西田善太會和編輯去調查當下流行的東西是否能引起足夠的興趣,而這種興趣又要如何融入進特輯中,這個過程並不輕鬆,但是一種良性的學習過程。
2017 年 3 月號《嶄新的茶文化》
2017 年做《嶄新的茶文化》這一期時,咖啡仍是更流行的飲品,但西田善太早已對咖啡感到厭倦。他發現世界各地的茶包設計正突飛猛進,卻缺少伯樂將其統一介紹。西田善太在筆記本上貼上茶袋包裝,寫上感想,找各種喜歡茶包的人,和他們聊天。最後由編輯進行深入探索,這一期意外地非常成功。
西田善太就是《BRUTUS》的領航員,對於自己的職能,他這樣解釋:「 通常我會看最大的地方和最細微的地方。概覽整本雜誌的框架,確認流程、版面,這是最大的地方。細緻的地方,就比方說附註的位置,圖片的說明不足,等等。尤其在後半部分的時候,因為本身對主題已經足夠了解,編輯有時會變得鈍感,會理所當然認為『讀者肯定也懂吧』,隨意插入一些專業詞彙。因此檢查得最頻繁的,就是這些可能會造成困惑的地方。」
在西田善太看來, 一本雜誌的風格會隨著主編的更迭而發生改變,主編的個人魅力其實也影響著雜誌的魅力。他常跟學生說:「就算做不成迷人的人,也千萬別做乏味的人。一個人的魅力雖然由別人評判,但自己至少可以做到不無聊。」「好奇心再加一點奉獻精神」是西田善太獲得個人魅力的方法,也是他想給年輕人的建議。
2020 年 5 月號《去旅行的某一天》
最近接受採訪時,西田善太說自己目前最喜歡的一本是 4 月 15 日發行的《いつか旅に出る日》(去旅行的某一天)。雖然現在還未恢復到正常的旅行狀態,但他們還是選擇推出了這一期,封面上加利福尼亞的 BIG SUR 山崖海景的圖片讓限制了很久的旅遊心仿佛飛了起來。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期反而挺受好評,「做雜誌真是很有趣,不光要好的內容,封面和標題的「包裝」反而是最先打開讀者心扉的。」
B&B 書店
安藤忠雄和松本隆
據西田善太透露,大概在秋天時,《BRUTUS》會舉行 40 周年的慶祝活動,在下北澤 B&B 書店裡開展⻓達 40 天的對談,以安藤忠雄和松本隆為代表彙集很多有才華的人士。如果到那時,你正好在日本,不妨去聽一聽,更深入地感受《BRUTUS》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