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再次來廣東,聽說番禺有個沙灣古鎮,像是一個封塵已久的時間膠囊,保存著100多座古祠堂和最原始的蚝宅。於是,心生歡喜,自駕從深圳到虎門再到廣州番禺區沙灣古鎮。
文圖/韶華依然
沙灣顧名思義這裡曾經是一片古老的海灣,數經歷代移民不斷圍海造田而成。據史料記載,南宋德紹定六年(1233年),何氏先祖德明何人鑒從內地來此定居,在沙灣購買了大量山地和海田,繁衍子孫,富甲一方,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文圖/韶華依然
文圖/韶華依然
沙灣是廣州周邊保留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幽深的古巷中至今還保留著房屋鑊耳式山牆、蚝殼屋牆、文塔等獨具嶺南特色的建築。明、清、民國不同時期的青磚房屋和麻石地板的街巷蜿蜒錯落,宗祠古屋點綴其間,飛檐樑柱精雕細琢,是廣東文化的傑出代表。其中,作為何氏大宗祠的留耕堂,不僅是祠堂文化、宗族文化的代表,更是古建築的精華。1983年,被譽為「七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的夏鼐老先生參觀後,評價留耕堂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文圖/韶華依然
據史料記載,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何氏族人為紀念和祀奉何氏先祖何人鑒,始建家祠留耕堂,數百年來歷經劫難,屢毀屢建,現時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製品官家廟的有關規格,先後共花了17年時間擴建而成。歷經元明清三代,先後三次大修大建,於1986年再次耗資百萬元裝修一新開放,闢為「沙灣博物館」。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就去他的博物館,於是我來到沙灣我直奔留耕堂。
文圖/韶華依然
留耕堂正門石柱木柱林立,兩扇漆黑的大門上繪有一對鮮艷奪目金盔金甲的門神,門的兩測各有一石鼓,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圖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獅形瑞獸,側面刻有「老龍教子」、「三陽啟泰」等吉祥圖案,是功名的象徵。大門東西兩側是用來接禮的禮台和迎賓唱名所用的「八音台」,兩邊各是「出孝、「入弟」鼓樓......還沒有進門就已經感受其威嚴和莊重了。
文圖/韶華依然
走進大門才明白這只是山門,正門古建築學上稱為儀門,是一座八柱三樓三間牌坊,柱以粗面岩石製作,紅粉石作額枋,明間以七朵五跳如意斗拱挑檐,次間則是四朵四跳的如意斗拱。主脊飾為灰塑頭東尾西的回龍一條。闌額表面刻有花卉禽獸,渾樸自然,額板上刻有「詩書世澤」。
留耕堂全祠地勢北高南低,主建築占地3334.25平方米,為五開五進形制,有頭門、鐘鼓樓、儀門、東西兩廡、拜庭、後寢和襯祠等各個部分。各建築物按古代宗法禮儀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對稱展開,恢宏軒敞,其建築布局、結構和典雅宏麗的裝飾,展現了高超的古建築藝術,體現出古代風水學說中的最佳選址與座向。
文圖/韶華依然
文圖/韶華依然
從側門來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見碑坊額上的「三鳳流芳」四個蒼勁大字,與額板正面的「詩書世澤」均為明代名儒陳白沙手跡。仔細觀察這碑坊高大霸氣,格調高雅,做工精巧,精雕細琢的大紅玫瑰,艷麗牡丹,潔白的菊花,雄健的獵鷹等,上檐木構如意斗拱,層層飄出,四面檐牙高樓,主脊上的七彩回龍擺尾欲飛,神態畢現,充滿了生氣而又寓意吉祥。
文圖/韶華依然
從這高大的石碑坊上可以看出,何氏家族為書香門第,歷代不少人考取科舉功名,「詩書世澤」。不難理解其顯赫的家族背景和發家史,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代表。數百年間何氏族人中曾經考取文武進士8人、博學鴻詞省元1人、文武舉人近50人,其中北宋政和年間(1115年)何氏三兄弟何棠、何栗、何榘同中進士,二哥何粟還榮登狀元,被宋徽宗招為當朝駙馬,官至副宰相,史稱「何家三鳳」,故題為「三鳳流芳」。
文圖/韶華依然
儀門是留耕堂的第二進,後面是丹墀(天井)、正面是月台,象賢堂(拜庭),東西兩邊為廡廊。東西廡廊各有4條石柱、8條木柱,共24條柱,這原是祭祀時供客人休息的地方,現為珍貴文物展覽室。我來得太晚了,展覽室已經關門了。
文圖/韶華依然
於是我走向月台(又稱釣魚台),依天井的正面象賢堂而建,高出約1米,台沿襯砌腰華板,其基石由一列15塊大理石構成,石上刻有「老龍教子」、「雙鳳牡丹」、「雙獅戲珠」、「犀牛望月」、「蒼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圖案,線條流暢,刀法精細,玲挑剔透,是元、明年間的古石雕,隨經光陰的侵蝕,依然生動清晰,非常珍貴。
文圖/韶華依然
儒學認為,人之所享乃天地所賜,並一貫主張敬奉天地,讓對天地的祭祀成為歷朝的大祭祀。歷代以詩禮仕宦、耕讀傳家的何氏宗族隨之也依禮效法,建起此月台,祭祀天地,祈禱風調雨順、五穀主登和族人在喜慶日子看戲。台前的15方浮華板,專家考證為明代之遺制,其雕刻非只為了裝飾,更重要的是把儒家思想隆重而永久地展示,並以喜聞樂見的構圖與潛移默化的方式吸引眾人的關注,使之進行灌輸與教化。月台東西兩牆基中也各有五幅大小不等的鳥獸紅石刻,刀法渾樸自然、同樣神采非凡。
文圖/韶華依然
文圖/韶華依然
文圖/韶華依然
站在月台上,環顧四周,北面象賢堂和東西廡廊的60多條柱子,錯落有致,虛實相間,宛如鋼琴的琴鍵,仿佛奏響一曲古典音樂,悠揚婉轉,跌宕起伏,讓人置身於舊時光里的藝術海洋。
文圖/韶華依然
享殿-象賢堂,象賢堂靠後正中懸掛金字「大宗伯」橫匾,這是為紀念族人中官任禮部尚書的何起龍。「大宗伯」匾後是灑金石綠底墨書「象賢堂」。
文圖/韶華依然
「容家盛族」從祠堂里的匾額便可知該族曾經的輝煌,正是: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見譜序流傳,閱覽何家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沉澱著深厚的人文根基,還能從這裡尋找到人類前進的足跡。
文圖/韶華依然
文圖/韶華依然
穿過享殿來到後寢殿,發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書聯豐富、氣勢雄偉。整個留耕堂計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都是當時從東南亞國家採購回來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緻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了嶺南庭園的精巧的建築藝術。祠堂內有自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建築藝術,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風格,對研究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保存至今,誠屬難能可貴。它凝聚了珠三角地區勞動人民的聰慧與血汗,也是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古鎮文明的象徵。
文圖/韶華依然
文圖/韶華依然
寢殿是最後一進,中座後面是後寢的東西廡廊,廊中有八個雕成仰覆蓮花瓣的紅砂石柱基礎,造型美觀別致,是明代的遺物。後寢殿分為中、東、西三間。中間的最大,正中的神龕呈長方形,精雕許多吉祥圖案,外鍍金漆,光彩奪目。正中檐下懸掛白底黑字「留耕堂」橫匾,兩邊有一副木刻對聯:「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點出了留耕堂造福後人的本意。
文圖/韶華依然
我是最後一個被催著走出留耕堂的,回望大門緊閉的「何氏大宗祠」,規模宏大、格調高雅,「前人修後人續享之綿綿,大宗同小宗異欽於世世。」聯語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後歷經幾十代人幾百年,是為使後人生活更美好,並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濟,永遠和睦。作為廣東民間祠堂建築設計的典型代表,詩書世澤,留耕堂風雨六百年,仍然完好的保留著康熙年間風格,為後人封存了一段寧靜的舊時光,保留了一方特色文化。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廣東番禺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韶華依然 發布:2019.10.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TFRmG0BMH2_cNUgw_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