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天空
感受法治新生態
「膚色」暗淡要塗顯色「底妝」
「膚質」乾燥要補水加濕
光線不夠要提高亮度
特殊情況還要用上濾鏡…
這是在給女孩化妝拍照?不,這是採集痕跡物證的場景。其中用到的環形燈、外置閃光燈等,都是當下常見的拍攝工具,看似與痕跡取證毫不相關,但在蔡榮泉手中卻掀起了一波新「潮流」。
人物名片
蔡榮泉,廈門市湖裡刑偵大隊技術科科長。他專研攝影技術、摸索提取技術等,搗鼓出了各類新潮的取證提取模式。但他最「潮」的當屬應對新型違法犯罪,創建網絡勘查實驗室,將現場勘查的範圍延伸到虛擬網絡。實驗室投用後,蔡榮泉帶頭為近千餘起個案、系列案件檢驗了3000份檢材,為案件審訊提供了有力證據。
爬6米高拍下關鍵痕跡
在20世紀90年代,技術民警的裝備較為簡單。「一把刷子刷天下,一台相機拍全套」,是現場勘查的常態。蔡榮泉是攝影愛好者,為了更好地取證痕跡物證,他研究了許多痕跡拍攝技巧。
在科室中,蔡榮泉的現場勘查背包是最重的:除了裝有磁性粉、刷子等常用勘查工具外,還裝著外置閃光燈、引閃器、環形燈等各類拍攝器材,甚至還有補水儀等化妝用品。
蔡榮泉說,首先要根據痕跡客體,研究痕跡形態特徵,並選擇合適「妝容」,不清晰的痕跡要用螢光噴霧打一層顯色「底妝」,太乾燥則要用補水儀補水加濕。拍照時,有的痕跡需要環形燈聚攏光線,有的要用外置閃光燈提高亮度,特殊情況還要加上各式濾鏡。這些研究成果,是蔡榮泉玩轉攝影器材、學習最新痕檢技術的過程中總結出的。
此前,一家首飾店被盜,店鋪二樓外的頂層玻璃破損。蔡榮泉猜測,嫌疑人可能在上面留下了痕跡。他爬上近6米高的頂層玻璃,在玻璃邊緣處找到一個重要痕跡。蔡榮泉表示,想要拍攝透明玻璃上的痕跡,傳統方法是藉助其他介質,但這樣可能會影響痕跡更深層的檢測效果。於是,他想到利用環形燈聚光,成功完成取證。
除了自己摸索外,蔡榮泉還帶動團隊一起研究,在技術科推動了每日「隨手拍」活動。技術員把拍攝的照片發在群里,大家根據攝影角度、光線選擇等評價照片效果,在提升痕跡拍攝能力的同時,也增加團隊凝聚力。
「破爛堆」里「掏」出證據
蔡榮泉的背包里不僅有物證袋
還有4個超大塑料袋
每次從勘查現場返回
這些塑料袋總是滿的
袋子裡,能掏出破杯子、廢棄包裝袋
甚至是從垃圾桶里翻出的紙巾
有一次,蔡塘一出租屋內發生盜竊。出租屋內環境較為髒亂,零散物件多,現場還被翻得一團亂。蔡榮泉在現場勘查了好幾個小時,臨走前帶走了四五袋物證:食品包裝袋、月餅盒,就連舊襪子包裝袋都沒落下。屋主對此不以為然:「這些東西能有什麼用?」但正是在包裝袋上,蔡榮泉檢測出了一個痕跡,對比匹配了嫌疑人。
現場勘查也是個「良心活」
勘查成效除了依靠技術
更要耐心細緻,翻垃圾桶是必要程序
垃圾桶里的垃圾,他要逐個檢查,且拍照取證,就連揉成一團的紙巾也不能放過,打開來看一看、聞一聞,甚至還要帶回去做檢測。
在一起盜砸車窗案件中,蔡榮泉對車輛勘查後沒有得到有效信息。再次勘查時,他在車門的腳踏板上發現一口痰。「腳踏板靠近牆壁,不可能是過路人吐的,也不是車主吐的,很可能與嫌疑人有關。」忍著噁心,蔡榮泉提取了痰漬,果然鎖定了嫌疑人。
作為技術民警
現場勘查時還要有責任感
工作中常會遇到「烏龍」案件
因此必須沉下心排查
有一次,一名男子報警稱自己睡覺時被溜門盜竊,手錶被盜了。蔡榮泉勘查現場後,未發現外人進入的痕跡,不像被盜。但男子堅稱,手錶不見了。為了幫男子找到手錶,蔡榮泉詢問其生活習慣,了解到男子習慣把手錶放在枕邊,但床鋪周圍並未找到。最終,把整張床掀起後,蔡榮泉發現,手錶被老鼠叼進了老鼠洞,錶帶還露在外面。
創建網絡勘查實驗室
時代在發展
警務工作也在變革
從傳統的現場勘查到虛擬的網絡勘查
蔡榮泉走進了新潮領域
2016年,蔡榮泉帶頭組建了網絡勘查實驗室,將電子數據取證做深做強。他帶頭提取、梳理了容量約15T的固定嫌疑人電子犯罪數據,為非接觸性案件偵查、審訊提供有力證據。
去年,湖裡警方搗毀了一個以公司化運作的詐騙團伙,團伙成員達幾十人,每個人手上最多有40多部手機。這僅靠技術員完成電子數據取證是非常困難的。
蔡榮泉主導當天的取證工作,他根據前期掌握的案件特點,制定詳細的現場取證流程,並對參與行動的偵查員進行電子取證方面的培訓。在短短的7個小時內,初步完成對現場60餘台電腦、近200部手機的固定、提取,還原嫌疑人詐騙實情的過程。最終,警方抓獲嫌疑人20名,確認了受害者50餘名,涉案金額達100多萬元。
作為實驗室的中流砥柱,蔡榮泉的技術從何而來,答案就兩個字:自學。
他的新潮技術,都是通過自學而來。例如,想要獲取嫌疑人手機里的電子數據證據,首先要解開鎖屏密碼,而嫌疑人不肯說出密碼的情況常有。「我只能從網上找方法,一種一種嘗試。」蔡榮泉先在自己和家人的手機上反覆嘗試,成功了才運用到嫌疑人手機上。
為了做好電子數據取證,光是數據提取工具,蔡榮泉就研究了上百種。數據中有不少隱藏或破損的文件,他要通過工具將其一一找到並修復,找到的關鍵證據後,還要檢測辨別其真偽。久而久之,他甚至掌握了一定的手機維修技術,用來修理嫌疑人損壞的手機。
曾在一起案件中,嫌疑人電腦中的數據經過多渠道加密,而這些加密技術是蔡榮泉從未接觸過的。他放棄了「五一」假期,和技術民警在這台電腦花費了30多個小時,一次次嘗試,最終提取到658G的電子數據,並從中找到了證據。
編輯:方琮 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