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想要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至少還需做到這兩點,那就是「德」與「義」。鬼谷子強調,德是一個人的修養和胸襟,義則是忠誠和厚道,唯有德義兼備之人,方能成大器;拉開人與人距離的,不是出身,也不是運氣,正是這兩個字——「德」與「義」。另一方面,人際交往中,總是把做人的「德」與「義」放在首位,做到尊德守義,才能贏得好人緣,在關鍵時刻獲得幫助,甚至是轉危為安。
來看一個源於真實的故事:
江某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知名大型機械廠工作。在工作中,他總是一副高高在上、好為人師的樣子,時常恃才傲物,與同事爭吵,與領導頂撞,從來沒把他人放在眼裡。因此,他雖然才華過人,也有很多施展才華的機遇,但在單位里的人緣卻極差。
就這樣,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同事們紛紛對他提出了意見,並申請將他調走。實際上江某自己也受不了同事們對他的冷漠,正想遠離這個單位呢。
不久之後,他跳槽到一家電子廠工作。在這家新的工廠,他還是和往常一樣,在德高望重的師傅面前逞能,鄙夷老師傅根本不懂新的技術,在上級面前不服從安排,分配的任務也不按照規定時間完成,總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
一年後,他又跳槽了。之後的幾年裡,他先後去了四家工廠。可是他依然沒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總是仗著自己學歷高、能力強的優勢,不尊重同事、瞧不起上級、我行我素,最終毀掉了他的前程。
上面這個故事中,主人公江某出身和運氣都算是不錯的,名牌大學畢業,進入大型企業工作,但他的經歷卻是悲劇性的,他沒有弄懂在社會上的發展不是只有能力就行的,還需要「德」與「義」,尤其是在單位里,「德」表現為對上級和前輩的尊重、對工作的負責,「義」則明顯表現為對同事的謙和、對下級的關照。這些他都沒有。名校畢業的他,不僅不懂得如何搞好與同事、領導的人際關係,反而主動製造麻煩,讓自己的人脈不斷流失,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最後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所以他失敗了,埋沒了自己一身的才華,他的失敗與出身無關,也與運氣無關,恰恰就是因為他缺乏「德」與「義」這兩點。
鬼谷子的理論大多與儒家不同甚至有所衝突,但在「德」與「義」上,卻和儒家很相似。那麼,想要成大器的人,怎樣才能具備「德」與「義」?至少需要做到六點:其一,不要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其二,為人正派,做事出於公心,不要凡事先替自己打算;其三,待人熱情,富有人情味;其四,與人交往尤其要以誠相待,保持誠實的美德;其五,始終守信用。跟人約好或答應的事,務必要守信;其六,不說穿別人的秘密。
上面這六條看似簡單,要完全做到又不那麼容易。我們必須在不斷修煉和完善自我的基礎上,去更好地與他人相處,繼而靠著你所打造的好人緣、好人脈,為自己開拓更廣闊的天地。
總之,一個人要想成大器,要想拉開與別人的距離,不能只靠能力、出身或者運氣,反而是要用「德」與「義」來與人相處。要知道,你的品德與道義直接決定了別人對你的看法,直接關係到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是否有人伸出雙手,也直接影響著你未來的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