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幾十年居住難題!二環內南營房的這條羊腸小胡同大變身

2020-04-30     北晚新視覺網

南營房,守著寸土寸金的二環,緊鄰二號線阜成門地點站,卻一直像個城中村。近來,西城區展覽路街道南營房1至24棟簡易樓地區的住戶趙淑華發現,家周圍的空置自建房這幾天拆了不少。半米的胡同變成一米,40多年的老街坊終於有地兒曬太陽聊天了。原來,這變化是集中拆違行動帶來的。此次行動預計拆除違建8000平方米,用於補足區域內充電樁、快遞櫃、休閒場地、老年餐桌等功能性生活設施缺口。對於拆違後確實存在住房困難的居民,將通過登記、公示程序摸清底數,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推土機拆除了自建房,擴寬了路面。

胡同被自建房擠成羊腸道

不進去看一看,根本想像不到南營房1至24棟簡易樓地區違建有多亂。自2019年以來,這裡的居民光12345熱線就打了28次。走進這裡,第一個感覺就是擠——羊腸般的小路坑窪不平,寬度多為一米左右,逼仄之處僅有半米。兩人並肩通過幾乎不可能,多需側身互讓。

為什麼會這麼擠?原來,24棟簡易樓周圍,均勻分布著各種自建房:有磚混結構的、有木質搭建的,不僅將樓宇周圍空地堵了個嚴嚴實實,還延伸到了胡同里。這頂出一塊,那留出一截,有的直接建在了便道上,開門就是馬路牙子。

大大小小的自建房有的堵住了消防通道,有的成為快遞小哥的宿舍,有的則成了堆物堆料的庫房。伴隨著「租客」而來的是數不清的電動車、飛線和電瓶。每到天乾物燥之際,社區黨委書記夏麗楣最擔心的就是火災隱患,在她的工作日記里,這方面的防控內容最多,每一條後面都打上了著重符號。

「1至24棟簡易樓區域常住居民530戶,近3000人,一旦出現火情,加之有些消防通道堵塞,後果不堪設想。」夏麗楣說。

人員雜、問題多,老街坊們心中常懷焦慮,12345熱線打的自然就多。可是,問題擺在那,解決效果遲遲無法讓群眾滿意,究其原因則是帶來髒亂差的根源沒有拔除。可想要拆除這些違建和沒有房本的自建房談何容易,就像趙淑華所說的:「我是真願意小區環境變好,可是自建房住著兒子兒媳婦和倆孫子,總不能讓一家人睡大馬路。」

居住「死扣」幾十年難解

上世紀六十年代,南營房地區並沒有這些自建房。家裡家具有限、電器不多的小兩口們守著2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並不覺得狹窄。儘管每棟樓只有一處上下水,日常的洗洗涮涮不成問題,洗澡也可以在單位澡堂解決。

趙淑華記得,直到兒子出生前,她和愛人並沒有覺得12.7平方米的房子有多擠。可是,兒子一天天長大,一家三口漸漸轉不開了,如何拓展空間就成了她的心病。

南營房社區三代六口人蝸居的小屋內,趙淑華和老伴照看孫子。

一層住著六戶,每三戶共用一個廚房和一個衛生間。趙淑華和鄰居商量,能否把廚房改造成兩用的浴室?四塊磚寬窄的小廚房,充其量3平方米,如何能夠實現兩用?經過協商,大夥最終同意在壁櫃和櫥柜上安裝洗浴花灑。每次有人洗澡都要用塑料布和塑料袋將櫥櫃罩住,快速沖洗,很難洗痛快。

「女士還好,如果男士胖一點的,都必須用立正的姿勢洗,想要稍息都沒地方。」趙淑華說,即便如此,每隔兩三年,櫥櫃仍免不了被水侵蝕的命運,街坊們需要集體湊錢更新。

除此之外,多人共用衛生間、房屋採光差,冬冷夏熱的毛病也讓每一位居民苦不堪言。特別是「早高峰」時,即便鬧肚子,也需要排隊如廁,場面經常尷尬異常。

吃喝拉撒的問題都能將就,只是這居住空間無法「變」出。慢慢的,趙淑華注意到有人在樓下的空地上搭建小平房。別看都是自備磚,有的還是撿來的,多出一塊地方總比沒有強。為了讓兒子有獨立空間,她和丈夫用了近兩年時間備料、加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擁有了這處30平方米左右的自建房。

一夜之間,左鄰右舍仿佛都開竅了,短短几年間,各種形狀、大小的自建房「吞噬」了一塊又一塊公共空間,並不合規的舉措暫時解決了大夥的難題。

如今,老趙家的自建房裡住著80後的小兩口和兩個孩子,大的六歲,小的才幾個月。原本給兒子的獨立空間由書房變為婚房進而成為四口人的蝸居。趙淑華和老伴則繼續住在12.7平方米的屋內,三代六口仍然在將就。

當居住剛需碰到環境治理難題,南營房的居民們被幾十年的「死扣」勒得喘不過氣來。

1500平方米地面重見天日

遭逢今年的疫情,南營房的群眾們比往常更焦慮了,生怕自建房的租戶悄悄回京,破壞社區抗疫防線。為了更好地加強防控,扎牢社區防線,展覽路街道終於下定決心對頑疾「下手」。

南營房1至24棟簡易樓地區。

經過協商後,由社區居委會牽頭嚴控出入證。對於那些租住違法自建房的「租客」不發證,不准入。在降低疫情風險的同時將長期盤踞的流動人員擋在了社區大門以外。平時早出晚歸,夜晚人聲鼎沸的房屋突然安靜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張張「空置」的字條。

從3月初開始,夏麗楣帶著志願者和社工挨門挨戶摸排貼條,用了近十天時間摸出95處空置違法自建房,加上曾經的煤棚和儲物間,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

4月6日上午,展覽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劉耀雍緊急調動城管隊、派出所、房管所、住保辦等多部門在南營房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內成立街道愛國衛生環境綜合治理組,正式拉開對南營房1至24棟簡易樓區域的整治序幕。在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後,決定分三個步驟開展綜合治理,第一步就是打通生命通道,消除安全事故。

鉤機、水槍和工人師傅們的鐵鍬共同發力,十幾處拆違現場同時開工。一個個煤棚和空置違法自建房消失了。目前,此項工作已基本完成。久違的空地裸露出來,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們終於可以戴著口罩享受午後陽光了。

在社區微信群里,夏麗楣每天都可以看到點贊的聲音。然而,第一階段的勝利也讓不少居民內心開始打鼓。大家在歡呼消防通道打開、活動空間變大的同時,紛紛擔心起自家自建房的命運。

「只要解決居住剛需,我們大家都沒意見,關鍵是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是先解決再拆還是先拆再解決?」在居民座談會上,十幾位老街坊把問題拋給劉耀雍。他意識到,真正的難題需要用耐心和巧勁兒化解。

一戶一冊

不讓拆違居民吃虧

南營房社區居委會的辦公室登記台每天會對外發放登記號碼,排上隊的居民可將自家人口情況、原房面積、自建房面積、居住情況等進行備案登記。

幾天前,趙淑華完成了登記:「6口人,戶口均在本地,自建房用於自住,額外無房產。」每一條都寫得十分清楚。

面對居民的戶口簿、身份證等材料,登記人員也會反覆核驗,確保信息真實有效。夏麗楣說,這些信息將來都會在社區內進行公示,接受屬地群眾的監督和舉報,從而甄別出那些將違法自建房用於自住的居民。

「大夥是老街舊鄰,誰家什麼情況群眾最了解。如果出租過,或者別處有房,公示期間肯定有人來反映,這樣的我們一定會儘快拆除。」

一旦確認自建房確實用於自住,街道將酌情暫緩拆除,根據實際情況和該區域未來規劃逐一處理。

「我們將做到一戶一冊,能改善的改善,有疏解意願,希望退租的可以向區里申請政策,總之不會讓百姓吃虧。」 劉耀雍告訴記者,在進行登記的同時,他已經邀請建築專業的高校師生實地調研,正在為南營房社區量身打造提升規劃。

據介紹,第三階段的整體改善將根據二階段自建房拆除進度於五一後進行。利用拆違空間添加快遞櫃、充電櫃(樁)、洗衣房等必要設施。同時將樓宇間距拓寬至10米左右,達到吸引開發商和相應政策的目的。

與其生活在「死循環」里,不如配合政府為自己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隨著改善三步走效果顯現,趙淑華心中的疑竇也慢慢消失了。她盼著早日住上新房,不一定特別大,足以安家即可。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驁 方非 攝

流程編輯:TF01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CpZ0nEBiuFnsJQV5x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