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憑什麼被評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女演員?

2019-10-11     住顏



顏姐也迷上了袁泉。

準確來說,從《中國機長》播出後,大半個媒體圈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她身上。

有人誇她滿眼是戲,有人對她的職業態度讚賞有加。這些評價,顏姐舉雙手同意,但我最愛的還是她的通透

身處演藝圈,大多數人的追求和焦慮都相當一致:

流量和人氣,永遠是核心競爭力;

觀眾的追捧和正面人設,有時候比演技更重要;

甭管事業如何,都備受中年危機困擾。

而袁泉的迷人之處就在於,這些追求和焦慮,在她身上幾乎都看不到。

就算流量為王,中年危機的話題無限放大,袁泉始終知道哪條路自己該走,適合自己走。當一個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時,也就擁有了最好的抗風險能力。



01

「我不是明星,是演員」


袁泉到底紅不紅?

不了解她的人,可能在看完《我的前半生》後,把她當成了「沉寂已久,再度翻紅」的女演員。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早就有做一線演員的機會。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96級表演系的她,跟章子怡、秦海璐、梅婷等並稱「七朵金花」。

著名的明星班,從來都不缺演技佼佼者。影帝影后,國內頂級獎項幾乎被他們班拿了個遍。那時的袁泉,不算最突出的,但卻始終不慌不亂。

當其他同學出去拍廣告的時候,她踏踏實實當起了好學生,按時上課,堅持晨起練習。情緒低落的時候,就出去跑幾圈,大喊幾聲宣洩一下,再回歸到最好的狀態。

這之後,各種表演機會紛至沓來。

大三時,參演的首部電影《春天的狂想》,一舉獲得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2000年和潘粵明合作的電影《藍色愛情》又拿下了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終於進入了大眾視線,這放到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大火的好時機,只要卯足了勁再拼一把,就能賺取更多的人氣和流量,但她卻不。

在風頭正盛的當口,她選擇適時抽身,電影減產,把重心轉移到話劇舞台上。相比拍戲,話劇受眾自然小很多,曝光少,收入也少,而且容錯率極低,稍有不慎就會暴露演技短板。

這對演員來說,絕不是什麼最優選,但袁泉卻樂在其中。

對於這個選擇,她有自己的解釋:

「舞台才是我的畢生所愛,每天除了讀書上課,我想24小時住在劇院。」

因為初衷如此,所以無懼選擇。雖然演話劇讓她失去了大紅的機會,但同樣這也是個練兵場,演技因此有了更大的突破。

她出演的《琥珀》,演出門票在香港三天內預售達3000張,創下了香港話劇銷售記錄。

《簡·愛》讓她贏得了中國戲劇表演界最高榮譽——梅花獎,這部話劇至今在國家大劇院仍一票難求。

2007年,年僅30歲的袁泉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和老舍、曹禺、田漢躋身同一行列,成為話劇史上最年輕的名人堂成員。

明星和演員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前者看重人氣和流量,而真正的演員是靠每一個角色得到認可。所以袁泉說,她不是明星,是演員。至於紅不紅,那不是她在乎的事兒。

人這一生,很多時候,都活在別人的評價和建議里,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他人的認可和理解頂多算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麼,要什麼。有時候,真正的失落不是源於不得志,而是初心不在。


02

「我不要人設,也不要吹捧」


當然,低調如她,一直都不是熱搜的常客。除了這次《中國機長》,再往前推應該就是《我的前半生》了。

單就角色來說,她塑造的唐晶一角相當成功。在很多人看來,羅子君的逆襲史雖然大快人心,但終究有些運氣的成分,不過唐晶就不同了,她的獨立、雷厲風行、處事風格甚至穿搭,都堪稱當代女性教科書。

將角色印象,強加到演員本身,是常有的事。於是,在劇集熱播後,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不自覺的把袁泉等同於唐晶本人,自然也把獨立女性當成了她的人設。

這也不是袁泉第一次樹立這種形象了。包括此前和陸毅合作的《風再起時》,飾演的何曉鶯也是獨立女性的代表。

這個時代,獨立女性頻繁被提及,儼然已經成了對女性褒獎有加的詞彙,但袁泉卻對這個人設十分牴觸,準確來說,她排斥所有人設。

「你們看到的都是在電影里的樣子,或者是需要為電影來做宣傳的樣子。我不想要任何人設,人設是一件太累的事情。」

同樣,她也十分抗拒那些因為演技而帶來的「高帽子」。

這些年,伴隨她出現的有很多正面詞彙:堅守、堅持、執著、拚命三娘等等。結合她的經歷和敬業程度,這些形容都很貼切,但在她看來,這類高尚的詞,讓人特別不自在。

她認為,演戲是一件滿足個人願望的事情,無論角色呈現如何,都是在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努力,這本身就是帶有私心的,沒必要刻意上升到一種精神。而且演員一旦離開角色,也不過是個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也沒什麼好驕傲的。

顏姐只想說,三觀也太正了吧。如今,別說是演藝圈了,就是朋友圈,都有不少活在人設里,生怕別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

但被一個太過正面或完美的人設架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也是一件危險的事。像前段時間的翟天臨「學霸人設」翻車事件,王源頂著「乖乖男」形象抽煙事件,都帶來了不小的反噬效果。

這麼看來,不能隨心所欲做自己,的確又累又慘。所以就算獨立女性再討喜,高尚的詞彙一籮筐,袁泉也始終拒絕。

不喜歡雷厲風行,安靜才是她的本色。喜歡演戲,但也沒有瘋狂到把它當成生活的全部。

知乎上有網友分享過一段經歷。他帶孩子參加課外班,偶遇袁泉也在等孩子。整整兩個小時,其他媽媽都在玩手機聊天,只有她在角落裡看書。

韓寒回憶起拍《後會無期》時,也說,袁泉在片場要麼靜靜的看書,要麼默默坐在旁邊,腦補走戲。

褪去角色光環,她就是個普通人,陪伴丈夫和孩子,買菜做飯,沒有按照大家的期待和吹捧,完全做個拚命三娘。拍戲是她想做的事,家庭同樣是她值得花時間的地方。

做自己很難,但從袁泉身上,也讓我們看到,在這個處處是偽裝的世界,沒有什麼比做自己,更讓人快活。

03

「我沒有什麼中年危機」


顏姐也聊過不少有關中年危機的話題,不少人都覺得:人到中年,任憑你事業有多成功,中年危機也會如影隨形。只不過有的人是自己給的壓力,而有的人卻是外界的過分苛責。

袁泉屬於後者。演技無可挑剔的時候,不少人盯上了她的臉。

42歲的她聽過很多這樣的抨擊:

「白瞎了這盛世美顏」、「女神也老了」、「瓷娃娃失去少女感了」......

對於衰老的評價,她也回應過:

「契訶夫的一些話劇,必須是要40歲以後才能演的。」

但言論並沒有就此消失,《中國機長》播出後,仍舊有媒體在她的年紀上大做文章。

被問到有沒有中年危機後,她毫不猶豫的說:

「我沒有。」

在袁泉看來,你中年危機跟演戲沒什麼必然聯繫。既然選擇了演員作為終身職業,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什麼年紀會遇到什麼樣的角色,不管是女主角,還是客串,之所以會選擇,是因為從這些角色身上看到了有共鳴的點,然後很好的表達出來,就好了。

知乎上有人問:

中年危機是一種什麼感受?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那是一種面對未來巨大的失控感和無力感,就像海上被吹得老遠的浪花,離世界中心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為什麼會越來越遠?因為你支撐風浪的能力遠遠不夠。

而袁泉的自信恰恰來自於,她知道自己的專業能力足夠抵抗年紀帶來的風險。

《中國機長》里,袁泉飾演的乘務長畢男,尤其是劇情中的緊急時刻,你能感到她的每一個表情、眼神和每一句台詞都滲透出紮實的演技,雖然能清晰的看到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的痕跡,但被帶入劇情的觀眾,當下更為關注的是她的表演功底。

之後,導演評價袁泉這場戲時,也說道:

「她不止壓幾個人,是壓整艙的人,這不是簡單的幾句對白能壓下去的,靠的是整個人的身體語言、眼神和氣場。」

所以如果你問我,什麼樣的人沒有中年危機?我的答案一定是,像袁泉這樣,有底氣的人。

我們都承認,沒有人是不怕老的,年輕也不是人生永久的底色,但才華、能力帶來的底氣至少能夠讓你老的更優雅、更坦然,也能讓你離開世界中心的速度慢一點,再慢一點。

人這一生,從來沒有什麼最好的選擇,只有你想做的選擇。就像她在《孤獨的花朵》中唱的那樣:「樹林中有兩條路,而我,選了那條較少人走的路,這就造成了所有人的差異。」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26cu20BMH2_cNUgLq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