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何能成為中東最成功的國家

2019-06-05     嘯瞰風雲

​以色列對於中國人是個神秘的國度。它在新聞報道里經常和恐怖襲擊或者與鄰國的軍事衝突聯繫在一起,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這個國家到處是戰亂。

但真實的以色列並非如此。如果你想去中東旅遊,以色列絕對是首選之地,他的面積只有2.57萬平方公里,和北京差不多,卻有著豐富的自然地貌。這裡有最美的海灘,最美的沙漠,高聳的懸崖與巍峨的群山。還有享譽世界的名勝古蹟,包括千年古城耶路撒冷,古羅馬的露天競技場,猶太人抵禦羅馬人入侵的馬薩達要塞等等,無一不是人類文明的寶藏。

想像一下,在一個只有北京大小的地方,你既能在夏天下海潛水,又能在冬天上山滑雪,同時領略沙漠風光與陡峭的岩壁。爬山爬的累了,還可以來到古城牆下漫步,感受這片土地的千年遺風。世界上很少有別的地方,能帶給你類似的體驗。

然而,這絕不是以色列的全部。以色列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傲人的發展成就。

1/5 中東的一枝獨秀

以色列的自然資源非常匱乏,當他的阿拉伯鄰居們通過石油出口賺得盆滿缽滿時,以色列並沒有得到大自然的饋贈。這裡的大部分地區土地貧瘠,長期乾旱,不適合耕種,無論如何也無法同發達的農業聯繫起來。

然而,今天的以色列卻在向歐美國家出口水果、蔬菜和葡萄酒。以色列的灌溉、防蟲、化肥等技術全球領先。目前,中國人正向以色列學習奶牛場的管理,以提高奶牛的產奶量。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更是舉世聞名,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

以色列建成了全世界最早的現代滴灌系統

除了農業,以色列在通訊、醫療、計算機、生物工程等領域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以色列的總人口不足1000萬,卻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隊伍,每一萬名雇員中有140位科學家或者工程師,是歐美已開發國家的1.6倍。以色列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位居全球第三,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作為現代國家,只有七十多年歷史的以色列卻誕生了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以色列中部有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名叫特拉維夫。除了陽光和沙灘,真正使他聲名鵲起的是其作為全球第二大科技公司集中地,這裡號稱「中東的矽谷」,規模僅次於美國加州的矽谷。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科技公司的集中地

以色列是創業者的搖籃,從這裡孵化了6000多家科技公司。在納斯達克的上市企業中,來自以色列的公司高達八十多家,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谷歌、微軟、英特爾、三星等國際科技巨頭紛紛在此設立分支機構。據統計,過去十年來,平均每年有86家以色列公司被外國巨頭收購。以色列人開發了世界上首個電腦殺毒軟體、首個讓飛機免受飛彈攻擊的防禦系統、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以及網絡電話、語音郵件、線上即時通信等一系列高新技術。

發達的科技產業,使以色列一躍成為中東地區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以色列的GDP為3500億美元,相當於我國一線城市的水平。但以色列的總人口不到900萬,把這個數字平攤到個人身上,以色列便躋身已開發國家的行列。在亞洲,總共只有四個已開發國家,以色列便是其中之一。與周邊依靠石油發財的土豪國家相比,以色列的發展無疑更具備可持續性。

以色列資源稀缺,國土狹小。如果回到建國之初,那時候的以色列強敵環伺,四面楚歌,連能否生存下去都是個問題。無論如何,你都不敢相信他會有今天那樣的成就。那麼,以色列是怎麼做到的呢?

2/5 流浪的民族

眾所周知,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國家。作為古老的民族,猶太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在此定居,後因外族入侵背井離鄉,開始了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涯。所以,猶太人一直聲稱自己是無家可歸的民族。

到了19世紀末,回到故土的呼聲在猶太人中間越來越高,於是爆發了著名的猶太復國運動。其中又以俄國的猶太人為代表。猶太人在俄國受到當地人的排擠,甚至屢遭襲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前蘇聯時期。從那時起,就陸陸續續有一批俄國的猶太人回到老家,並在此定居。到了1903年,已經有三萬多名猶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

此時的巴勒斯坦地區處於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下,這裡雖然是以色列王國的故土,但猶太人還是寥寥無幾。即便有幾萬猶太移民的遷入,他們的人數依舊遠不及阿拉伯人。

猶太人能夠順利建國,首先得感謝英國人。1914年一戰爆發,而當時的英國還是世界頭號強國。他作為同盟國成員,與協約國之一的鄂圖曼帝國交戰,巴勒斯坦恰好位於戰爭的最前線。

英國人想在中東擊敗鄂圖曼帝國,就需要一位潛在的盟友。最終,他們選擇了猶太人,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首先,英國人同情猶太人,他們都曾作為異端分子,不受歐洲天主教會的待見。其次,英國人想通過拉攏猶太商人與政治集團,來獲得他們經濟上的支持。於是在1917年,英國發表了《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回到故地,重建自己的家園。

貝爾福宣言簽署

有了來自世界霸主的承諾,從1924年到1929年,超過八萬名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這次的移民和以往不同,其中有不少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他們的到來,讓巴勒斯坦的工商業繁榮了起來。

二三十年代的以色列猶太移民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猶太人遭遇劫難。希特勒上台後,開始大肆鼓吹反猶主義,歐洲各地,尤其是生活在德國與奧地利境內的猶太人慘遭迫害。隨後,希特勒對猶太人展開了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大批逃亡。最終,他們選擇了巴勒斯坦,這個猶太人的故土。因為此時的歐洲已經沒有安全的地方了。

二戰時期被關押在集中營的猶太難民

而在這一批猶太人當中,有不少律師、醫生和大學教授,他們把各自的專業知識帶到了巴勒斯坦,為以色列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二戰期間,約11萬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很多人還是非法移民。

1948年建國後,以色列又接納了近70萬猶太移民。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人口比例發生了逆轉。最終,猶太人的人口在七十年內暴漲了11倍。阿拉伯人從原先的主人,變成了今天的邊緣群體。

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

3/5 同一個民族,不同的背景

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中間,尤以歐洲的移民居多,他們大部分來自東歐,主要是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等國,也有不少來自俄國,這些都是對猶太人迫害最嚴重的地區。以色列建國後,又有近20萬猶太人從伊斯蘭國家進入以色列。此外,美洲、印度、北非等地,也有猶太人選擇回歸故土。

以色列猶太移民數量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目前,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5%,他們來自世界各地,除了大洋洲以外,各大洲都有猶太人遷居至以色列。

從以色列的移民構成中,我們不難發現,以色列人雖然有共同的民族血緣,卻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可能信仰同一種宗教,說同一種語言(希伯來語),卻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比方說,從俄國移民過來的猶太人,就和美國的猶太人有所不同。而阿拉伯地區的猶太人又會帶來中東的文化。這就說明,儘管以色列號稱是猶太人的國度,他的文化卻是多元的。

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以色列之所以強大,主要是有美國人撐腰,因為在美國把以色列當親兒子一樣寵著。另外,早期的猶太移民都是社會精英,所以以色列國民先天素質就高,加上猶太人腦子好使,善於經商,自然就能取得不俗的成就。

這種說法有失片面。的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但美國的盟友不止以色列一個。至於猶太移民統統是社會精英,更是無稽之談。前面已經說過,猶太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中間既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也有平民百姓。各自的身份地位千差萬別,教育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造就以色列強大的基因,既不是美國人的扶持,也不是所謂的精英移民,而是他們的多元文化。

這種多元文化帶來兩個好處,首先是以色列人吸收了不同文明的發展成果,這些成果既有物質上的,也有制度上的,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就能擦出創新的火花。而更重要的是第二個好處,由於以色列人都是移民,加上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彼此會平等相待,沒有身份歧視和森嚴的等級制度。所以,以色列人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採納不同人的意見,而不管提出意見的人是誰,來自哪裡。

事實證明,僅僅具備多元文化,不足以激發創新的熱情。只有平等包容,才能讓不同的文化自由競爭,相互影響,從而孕育出更多的可能。

在以色列,無論政府部門、企業還是軍隊,人們普遍厭惡等級制。因此,以色列的創新大都是自下而上的,這能夠充分保證組織的活力。比如在軍隊中,基層士兵可以隨機應變,他們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在戰場上常常自己制定戰術,這也是以色列能在中東戰爭中擊敗人數占優的阿拉伯軍隊的重要原因。

4/5 古老的猶太文化

多元文化為以色列注入創新的活力。但我們不能忘了多元性的一個副產品,它也可能導致混亂與動盪。

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的建國與別的新興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其他國家的政權,即便成立的時間很短,但他統治的居民卻是土生土長的。比如戰後的非洲,曾經的歐洲殖民地紛紛獨立,誕生了很多年輕的國家。可就在獨立後不久,這些地區就陷入內戰。即使像南非這種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也因為種族矛盾連累了社會的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非洲國家的政權儘管年輕,他們的居民卻在原來的土地上生活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這裡有上百個部族,他們文化迥異,語言不通,各自悠久的傳統,讓不同的文化之間難以形成共識。一旦西方人離開,矛盾就爆發了出來。

多元文化在給社會創造活力的同時,也可能造成社群之間的撕裂。戰後的非洲就是前車之鑑。

而以色列就不同了,這是個完全靠自發組織起來的國家。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以色列本土的猶太人少得可憐。直到19世紀末,才有人提出建立現代猶太國家的設想。隨後,全世界的猶太人仿佛服從號令一般,源源不斷地湧入巴勒斯坦。短短七十年時間,這裡集聚了880多萬猶太人,回顧這個國家的歷史,沒有內亂,沒有動盪,沒有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除了和阿拉伯鄰居們有過幾次交手,其餘的一切都風輕雲淡,不知不覺就成了世界強國。

如何解釋這一神奇的現象?如果說早期的猶太人移民以色列,是為了躲避迫害,那該如何解釋從美洲和亞洲的大量移民呢?他們明顯不是出於生存或安全上的考慮。對此最有力的解釋,只能是文化的力量。

以色列人曾有過被外族驅逐的歷史,而曾經的猶太王國也因為內亂與紛爭,吞下了流離失所的苦果。血與淚的教訓,讓猶太人具有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們在兩千年的漂泊生涯中,始終不敢忘記這份屈辱。

雖然猶太人四散各方,但他們的文化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尤其是猶太教,雖歷經千年,仍被猶太人忠實的信奉著。猶太人始終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猶太人重視律法,非常講究契約精神。猶太教的上帝,就是律法的象徵,猶太人把法律,上升到一個神性的高度。

是這種對文化傳統的敬畏,對猶太人的行為起到了強大的約束作用。猶太人之間做生意,很少有欺詐的行為,他們可以用自己的一套規矩懲罰對方。

文化在猶太人中間編織起一道緊密的網絡,也促成了猶太人的團結。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猶太人都以團結著稱。在學術界,猶太教授會形成小圈子;在商界,猶太商人會組成同盟;在政治界,猶太人會聯合起來向政府施壓。總之,凡有猶太人的地方,你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影響力。

團結,讓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走到了一起。團結,使以色列這個第三世界的新興國家避免了貧窮與戰亂。團結,讓以色列人在活力與紀律之間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把以色列變成首屈一指的創新大國。

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曾提醒中國人,在異國他鄉,中國人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實在太團結了,中國人和他們相比,簡直是一盤散沙!

5/5 成功的小國總是「腳踏幾條船」

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不少國家的崛起,無非是滿足下述條件中的一個。一靠資源,二靠人口,三靠位置。

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像阿拉伯地區和一些非洲國家,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積累了不少財富。然而,自然資源對很多國家既是上帝的饋贈,也是魔鬼的詛咒。因為自然資源讓財富來得太容易,反而降低了當地政府改善社會的熱情,也阻礙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在這些國家,集權與腐敗總是如影隨形。

擁有龐大的人口,同樣也能給國家帶來發展機遇,比如中國和印度。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通過釋放人口紅利,讓社會實現了巨大的經濟增長。但這種發展模式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正因為國內市場太大,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積極性就不高,因為國內的蛋糕已經足夠大,他們沒必要入侵他人地盤,和外國企業去硬碰硬。

至於第三類國家,他們沒有豐厚的資源與龐大的人口,卻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取得了成功,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是彈丸小國,卻因為扼守馬六甲海峽這個交通要道,得以發展金融與航運業。如今,新加坡也步入了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那麼以色列呢?按照我們的分類,以色列應該屬於第三種,因為以色列既無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沒有龐大的人口。他是個依靠位置優勢發展起來的國家。然而,以色列的位置優勢非常特殊。無論資源、人口還是地理位置,都是有形的東西。而以色列卻更上一層,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龐大的人才中介,從這裡接納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猶太人。而吸引他們的關鍵力量,正是猶太人古老的文化傳統。

所以,以色列的遺產是無形的,這才是這個國家最牛的地方。多元文化造就了以色列的繁榮,猶太教傳統又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無形的遺產,讓以色列人才濟濟,變得既古老又年輕。

現代歷史中,不乏小國成功的案例,當然,失敗的故事也比比皆是。成功的小國有個共同點,他們的眼界與格局都比較大,往往能取得比大國更快的發展。

因為小國沒有資源和人口的優勢,他們只擁有位置優勢。這樣做也有個好處,小國不會被存量綁架,他們始終向外界尋求機會。他們通常的策略是吸納不同的文化,成為連接各國文明的重要樞紐。比如新加坡,在經濟上完全學西方,政治上卻依照東方人的傳統。新加坡既是美國的盟友,也是中國的夥伴,你可以說新加坡「腳踏兩條船」,然而,這正是小國得以崛起的重要條件。

以色列也一樣,他和美國、中國、俄羅斯這些大國都保持著良好關係。有人說,以色列之所以成功,只因為抱了美國的大腿。

殊不知,只抱一條大腿,對一個小國恰恰是最愚蠢的做法。聰明的策略是多抱幾條大腿,既不和誰過分親熱,也不招誰惹誰。在商業領域,以色列也把自己置於樞紐的獨特位置。以色列科技公司將創新成果以專利的形式賣給世界各國,把製造的風險和任務丟給別人,自己坐收專利租金,這種盈利模式,可謂將創新代價降至最低。

不得不佩服猶太人,他們的確是全世界最精明的民族,沒有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NgCmwBmyVoG_1Zeb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