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常「摔跤」,或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及時補救

2019-10-22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知道很多寶媽有沒有這個體驗,就是孩子有時候走路明明路就是平坦的,毫無障礙的,孩子走路卻老是會摔跤,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空間視覺智能"開始發展了,如果此時不進行合理的引導,很可能會錯過孩子"視覺空間智能"最快速發展的幾年。

經常被忽略的"視覺空間智能"

我們經常聽到"智商測試""情商測試",這讓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的能力就只是包含"智商"和"情商"兩方面。

直到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ts),才讓更多的家長意識到,原來孩子的"智商"不等於"智力",智力是一個更複雜的系統,霍華德將它分成了8個部分:

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而這其中語言、邏輯、運動、音樂、人際交往等智能由於學習、社交需要都能得到家長的重視,唯有"視覺空間智能"因看似沒什麼用而常常被忽略。

  • 到底什麼是"視覺空間智能"?

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一書中,西班牙作者阿爾瓦羅·畢爾巴鄂指出:

"視覺空間智能"是指孩子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度。一般來說,視覺空間智能高的孩子能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這些孩子在學習時擅長用意象及圖像來思考,所以他們在幾何、繪畫、圖像處理等依靠圖畫的學科會格外突出。

  • "視覺空間智能"不足會有什麼影響?

看似作用不大的"視覺空間智能",其實是孩子學習活動中依賴最多的感官功能。只有視覺空間智能發展成熟的孩子,才可以準確地辨別物品的形狀、大小、高低、遠近方向、距離位置等屬性,而這些恰好就構成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視覺空間智能差的孩子,其實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能察覺出來,比如:

1~2歲時,家長經常提醒,走路看著腳底下,卻還是莽莽撞撞的摔倒;明明看到花瓶放在那,走過去卻還是不小心把它打翻;經常不小心碰倒桌上的物品等等。

2~4歲時,不太喜歡讀繪本,繪畫時畫直線困難,塗鴉時經常出格。這些其實都是視覺空間能力不足導致的聚焦困難。

4~6歲時,走路會經常碰到別人或桌角,玩遊戲時經常無法接住或躲過正面迎來的拋接物等等

"視覺空間智能"具體包含什麼?

諾貝爾獎得主David Hube及Torsten Weisel在他們的視覺實驗中發現,人大腦中的視覺區域發展是受環境刺激影響的,如果在孩子最初的幾年,沒有對大腦進行刺激性連接,則會影響視覺網絡的連接和大腦的可塑性,所以身為家長應該掌握"視覺空間智能"的具體內容。在他的研究中,他將"視覺空間智能"大體分了如下部分。

  • 第一,視覺整合能力

視覺整合能力是一種感覺統合能力,全稱"視覺動作統合能力"。我們都知道人看到一件物品後,視網膜會因為對光波的感受,將光刺激轉化為電信號傳遞給大腦的視覺中樞,從而產生視覺信息。

視覺信息又會被大腦的大腦皮層、腦幹等部分獲取,從而對人的位置和身體部位作出反應,產生相應的動作。

簡單的來說,我們常說的手眼協調能力就是視動整合能力的一個常見子分類。所以家長要經常讓孩子眼睛和手可以一起動起來,其實玩遊戲也是一種很好培養孩子視覺整合能力的很好的手段。

  • 第二,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官方的解釋是:記憶材料透過視覺接納頻道加以重現或保留的能力。

比較拗口,其實簡單的來說,視覺記憶就是指圖像消失後還存留在孩子大腦中的留存記憶。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會對剛剛發生過的事記憶猶新,這就可以利用孩子這個右腦比較發達的時候了,讓他及時對功課做出複習,或是讓他向媽媽複述他今天上了什麼課,內容是什麼?等等,都有利於加強孩子對功課的複習。

  • 第三,視覺辨別能力

視覺辨別能力是指孩子們學會利用視覺分辨環境中的人、事、物形象、形狀的差異,用來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讓孩子找不同呀,或是媽媽可以每天性的問問孩子,今天媽媽和昨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了,培養孩子留心觀察的能力

  • 第四,視覺完形能力

完形能力是指從不完整的或被遮住的圖形中看出正確的完整圖案,這項能力看似無用其實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人的側臉或背影就知道這個人是誰?看到汽車的一邊就能腦補另一邊?其實這都是視覺完形能力的體現。完形能力不足的孩子想像能力會受到限制,在立體幾何等學科會感覺非常吃力。家長可以給孩子搭積木呀,培養孩子的立體感。

生活中,家長要怎樣幫助孩子發展"視覺空間智能"呢?

  • 首先,經常使用描述空間的詞彙

由於大腦存在可塑性,如果你經常使用的詞彙都是指出生活情境中不同物體在形狀、位置上的區別,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理解它所在的空間。常用的描述物體的詞語有:

大小、胖瘦、厚薄、彎的、直的、長短、長方形、圓形、正方形、空的等等。例如,你可以說幫媽媽把橢圓的盤子拿給媽媽,或是告訴孩子去哪哪哪的第幾層的左邊幫媽媽拿個什麼東西,這樣有位置性描述,會讓孩子把物體與空間聯繫起來。

  • 其次,教孩子學會以身體為參照定位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以我們自己的身體為參照物進行定位。比如,問別人路的時候就是很好闡述這個理,別人通常告訴我們,你往前走,或是你直走走到前面五百米處左轉就可以了,家長可以讓孩子看著導航讓孩子帶自己走,這也是可以鍛鍊孩子的空間能力的。

  • 再次,和孩子玩"畫地圖"遊戲

對於稍大點4歲左右的孩子,家長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畫地圖。比如,你可以和孩子玩一個遊戲就是藏東西,前提是孩子要把家裡的地圖大概畫出來,然後把藏東西的位置稍微標記一下,然後自己去找,這一方面可以玩耍,一方面也培養了孩子的想像力。

  • 將"空間思維"引入孩子的大腦

生活中引入空間思維是幫主孩子發育"空間視覺智能"的重要方法,這有助於孩子理解物體之間的關係。比如,你可以在孩子玩玩具時問他,"你的玩具熊放在哪裡了",並請他描述出具體位置。或者問他"去幼兒園和超市,哪個更遠一點呢?","你覺著這個哈密瓜和這4個蘋果哪個占得空間比較大?""我們去超市買個西瓜,需要拿個多大的袋子呢?"等等。

  • 最後可以讓孩子嘗試"盲人摸象"

就是讓孩子蒙著眼睛去感觸事物,孩子所感受的是立體的事物,在孩子的一點一點感觸中,孩子就會在大腦中把這個東西拼湊在一起,形成一個物體的形象。

總之,空間感知、解讀和建構圖像的能力是孩子八大智能之一,雖然看起來這個智能只有設計師和建築師在用,但事實上所有人對空間技能的使用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頻繁,它對孩子們在生活、學習上的影響也遠超我們的認知。因此,引導孩子積極發展"視覺空間智能"是家長需要注意的東西。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NT-m0BMH2_cNUgms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