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時評 | 過一個更加「清明」的清明節

2020-04-03     二三里資訊濟南

一場疫情讓今年的清明節顯得格外不同。

其一,為了減少人員聚集,消除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包括濟南在內各地紛紛暫停現場祭掃活動及公祭等群體性活動,代之以網上祭掃。

文明祭掃是個老話題,每逢清明節都要說。只是往年倡導文明祭掃多注重環保、防火、安全等問題,今年是將重點放在了網絡祭掃上。

於此,有人或許不太理解。在不少人印象中,清明節上墳、燒紙祭祀先人是傳統,以此體現出後人的孝心敬意。事實上,我們祭祀先人的方式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從古時的「三牲四果」到後來的香燭紙錢,至今,一束鮮花寄哀思的方式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無論方式如何變遷,不變的是對先人的追思與懷念,是對血脈與文化的傳承。

《禮記·祭統》中有這樣一句話,「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換成現在的話說就是心祭重於行祭,只要心誠且敬,祭祀的方式並不重要。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我們不妨通過網絡等文明祭掃方式,燃一瓣心香,獻給故去的親人、朋友與先賢,也藉此讓文明祭掃的理念深入更多人心中。

其二,這個清明節也是疫情形勢好轉之後的第一個小長假。宅在家裡太久,許多人已經迫不及待想呼朋引伴、摘下口罩到春天裡撒個歡兒。對此,我們的建議是,出門踏青撒歡可以,遵循科學指引摘口罩也沒問題。但該注意的還是要注意,所謂心中有風景、處處皆花香,切莫扎堆聚集。

不要忘了,雖然疫情防控形勢大大好轉,但目前防控任務依然艱巨複雜,各地面臨的境外輸入性風險仍然很高,切莫掉以輕心。

實際上,清明節的涵義很多,並不僅僅局限在祭掃與踏青。其內涵還包括著對生命的敬畏、傳統文化的傳承、優良家風的頌揚等。過去一段時間,無數人在防疫一線日夜拼搏,甚至有人為此付出生命。這種高風亮節,與戰爭年代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一脈相承。這種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也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所在。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這個特殊的清明節,在祭掃、踏青的同時,我們不妨對孩子、也對自己,進行一場特殊的生命與文化教育,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化的歷史與傳承,了解疫情中的責任與大愛。

這種精神的傳承和頌揚,會讓這個清明節更加「清明」。

來源:濟南網

來源:濟南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wi_PXEBfwtFQPkdF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