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媽媽反饋,使用電子設備給娃啟蒙漲知識的目的雖然達到了,但也擔心會因此和娃上演關電視/手機的拉鋸戰。
因為娃好像看多少都覺得不夠,即便有時候明明已經協商好了,但每次關機時娃都要哭鬧一場。
其實,電子產品並非洪水猛獸,相反如果使用得當,它反而是你教養孩子非常有力的工具。
不誇張地說,CC有一半的自律能力,都是通過跟動畫片、巧克力等等具有誘惑性的產物不斷鬥爭磨練出來的。
那句話咋說來著?
未經搏殺的善良,終究只能算天真。
對於沒看過電視/手機的娃,不看不算什麼,對於迷戀電視/手機的娃,能遵守規則主動關掉,才是真本事!
所以,今天咱們就聊聊,如何利用好「電子設備」這類工具教娃守規矩?
一、立什麼樣的規矩?
其實很多父母給娃使用電子設備之前,都沒有認真思考過它正確的使用方式。
大部分人給孩子看電視/手機就是把娃往電視機前一扔,然後任由孩子一集一集的往下看。
待到時間差不多了,過來關機收場。
但大部分孩子回應你的會是哭鬧,因為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家長太武斷了,所以,給娃看電子設備前,先立好規矩,才好行事。
每個孩子與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同,我以我家的拋磚引玉:
1.吃飯時間絕不看電子設備
如果正在觀看,較短的等待孩子看完,較長的暫停。
如果偏要看,那麼晚飯不等人,你就沒有晚飯吃,也不准吃零食。
2.每次觀看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具體為:
英語APP在線課一節(其他益智app每日一練時間也差不多);
《開心娜娜》/《猜猜我有多愛你》1集(這是CC最近在看的兩個動畫片,每集約20分鐘,如果是小豬佩奇那種短的,可以增加集數);
SSS兒歌10首。
如果超時,比如偏要連看兩集動畫片,可以,那第二天動畫片時間全取消。
3.螢幕時間每天最多3次
但CC可以自己選擇具體次數和時段(有些時候她會忘了看夠3次)。
如果偏要多看幾次,可以,第二天螢幕時間全部取消。
在制定規矩時,我們不妨和娃一起商討,因為心理學表示,如果規則是雙方協商認同的,孩子明白制定規則的目的和原因,就會更願意為自己負責,達成自律。
還有一個要點是,要注意根據寶寶的認知層面,做到表述清楚,執行清晰,這是令規則執行順暢的一個前提條件。
比如我與CC約定的第2條:「半小時的時間」,是大人心目中的標準,但孩子通常沒有時間概念。而且,看電視按時間卡本來就不合理。約定的時間到了,電視卻正演到最精彩處,強行關機,換你你不鬧?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根據時間換算成孩子能理解、且更容易執行的的計量方式,比如:幾集、幾節課、過幾關。
二、怎麼幫娃遵守規矩
規矩立完了,想讓娃做到知行合一,過程中多少都會擦出點火花。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幫助孩子理解契約精神,鍛鍊自律性,以及為自身行為承擔相應結果的責任感。
不得不承認,一切令人身心愉悅的東西,多少都有那麼點讓人慾罷不能的屬性,比如看電視、吃甜品、拖延症。
而我們育兒的終極目標,不就是通過鍛鍊與娃的這些反天性,和他們的慾望鬥智斗勇,最終鍛鍊出屬於他們的自律性,真正學會享受,而非沉迷嘛。
孩子初期自制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父母的。
所謂「幫娃遵守規則」,只要我們合理引導,就是在訓練娃的自制力。
所以,父母的立場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像警察盯小偷一樣,時刻盯著孩子破壞規矩的行為準備抓包,而是應當與孩子站在孩子一邊, 幫助她學習如何共同抵抗那些「引誘人類墮落」的誘惑。
具體可以幫孩子這樣做:
1.倒計時提醒,幫孩子的大腦順利完成過渡過程
很多時候孩子看得忘乎所以,恐怕對約定也會拋之腦後,所以,很多時候,明明知道媽媽有理,自己不對,從心理上也很難平靜的接受。
研究表明,當你想停下孩子所投入的某件事,尤其是想讓他從一件喜歡的事過渡到不吸引他們的事情時,「倒計時提醒」,可以緩解過渡帶來的痛苦。
如果你想讓孩子看完5集小豬佩奇關電視,可以最後3集每一集來一次倒計時,然後最後兩集每半集一次倒計時,最後一集,每隔2分鐘倒計時。
你每一次提醒,孩子都會聽見他下一步即將做什麼,他的大腦便會對下一步的事情自動產生一幅圖像。
甚至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就習慣了這個過渡。
當你說「5集到」的時候,孩子便已經習慣了按你剛才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提的是什麼要求。
2.培養除電子設備之外的,更有趣的活動
寶寶們為什麼抱著手機電視不肯放手?
因為好玩。因為,關掉電視,沒有更好玩的。
我們與孩子約定的規矩,不是僅僅為了讓他遵守而遵守,而是為了他更有意義的生活。
所以,讓孩子遠離手機和電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幫孩子發現更好玩的。比如陪娃做遊戲、讀繪本、 搭積木……
比如CC她最喜歡的活動是讀繪本,沒有之一。
就算是正在看著電視,如果你跟她說,看完這集,媽媽給你講這本新故事好不好?
她也會果斷選擇繪本放棄電視,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三、孩子不遵守規矩該如何處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正向引導都能達到目標,所以,當孩子無視或破壞規矩時,我們就需要有所作為,以此讓孩子明白「規則」的意義。
規則一旦定好,而且孩子也認可,就一定要執行,如果不遵守,就一定要讓孩子承擔違反規則的後果。
1.讓孩子承擔行為後果
最早CC看電視不能自我約束、違反規則的時候,我就會執行違約條款,孩子會明白這是在承擔「行為後果」。
一開始CC也會哭鬧,這時我會安慰她、鼓勵她:「下次如果好好地遵守約定,還是可以看的對不對,我們下次再加油好不好?」
堅持不妥協的過程,讓孩子覺得你的情緒是平和的,你的行為是沒有針對性的。
讓規則在上,你跟孩子都在下。
這樣在孩子眼裡,你就不會是那個她看不成電視的「罪魁禍首」。
所以每次臨近約定的集數結束,CC都會著急的呼喚我,幫她關掉投影儀。
因為,我不是「敵人」,我是跟她一個陣營、幫她一起遵守規則、幫她一起控制慾望的戰友。
2.對於尖叫和反抗,無需過度反應
一部分烈性子的寶寶,可能會因為你的限制,會用尖叫或坐在地上哭的方式來對抗你的指令。
每當孩子犯規時,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冷靜、再冷靜,千萬別打罵孩子,否則就又回到了「給他關注」的老路上啦。
此時,不要過度干預,而是忽視這些行為,即完全不給他任何注意,不去看他,也不做任何反應。
用堅定認真的表情——瞪眼、稍低下頭及加上手勢向他說「不可以」。
如果孩子主動停下來,可以稱讚他,如果不停下,你只管溫和而堅定的堅持你的原則。
C媽說:
使用電子設備,是讓娃沉迷放縱,還是對他自控力的訓練,全看大人如何干預。
無論是電子設備,還是其他的育兒瑣事,規矩都是必須要立的,加以引導,孩子才會慢慢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規矩立的久了,執行的嚴格了,慢慢的就變成了一種自覺。
孩子不僅不會沉迷電子設備,反而能因此獲得強大的自控力。
願我們都有一個會自己控制時間,能自己主動關掉電視(電子設備)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wJ0knABgx9BqZZImA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