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黃岡後她成了社區「問答明星」:確診患者忘記行程;工作人員被打罵咋辦?

2020-02-26   今日女報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張秋盈 通訊員 李合鋒

張斯鈺,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專業技術人員。2月11日,她同另一名同事一起,來到湖北省黃岡市疫情最為嚴重的黃州區,幫助當地疾控中心做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即通過一系列調查手段,判定確診病例的感染來源,並找出密切接觸者,是控制傳染源,杜絕輸入和擴散的關鍵。

張斯鈺(中)。

確診病例背後,數量龐大的「密切接觸者」

「張醫生,你快來看看我們小區這個病例。」2月20日晚,黃岡市黃州區一社區接待室內里,張斯鈺被好幾名工作人員團團圍住。他們著急向這名疾控女專家請教,該如何鎖定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

此時,黃岡市正值拉網式大排查期,大量基層疾控、社區、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辦事處人員以及下沉到一線的各黨政機關、職能部門還有公安部門人員都在挨家挨戶尋找發熱病人和密切接觸者。

張斯鈺,成了這場大排查的幕後軍師之。

2月16日,湖北省疫情防控視頻調度會曾提出,流行病學調查是湖北防控工作的薄弱環節之一。就在當天,黃岡市中心城區黃州區就有873名確診病例——而區疾控只有十幾名工作人員。

「剛來的時候,發現這裡的流行病調查工作量很大。」為此,張斯鈺除了參與涉及病例數大、情況較為複雜的流調外,還有一個重要職責——通過一場場培訓,為奮戰在城市裡的一線人員「擦亮眼」,幫助他們準確、快速地找出「密切接觸者」。

流調培訓,為一線人員「擦亮眼睛」

期間,張斯鈺共主導了兩次培訓。第一次培訓有一百多人參加,主要是社區人員;第二次培訓的參與者有兩三百人,基本覆蓋了黃州區所有社區和參與排查的基層黨政幹部。

按照流調要求,所有調查人員需仔細詢問確診病人病史,包括基本信息、家庭情況、發病和就診情況、基礎疾病情況、活動情況、人員接觸情況等,發病前三天的活動軌跡尤為重要:去過哪些地方?接觸了哪些人?他們有沒有戴口罩?

社區人員在調查時具備優勢,因為對本社區患者情況比較了解,對其家人、鄰居情況也較熟悉,信息真實性高;但另一方面,社區人員過去並沒有流行病學調查經驗,也沒有相關理論基礎,可能存在疏漏。

通過張斯鈺的培訓,很多一線基層人員對流調有了全新認識。比如一名社區人員就在張斯鈺的提醒下,又對小區內的一名確診病例進行了補充調查。

「他發現,患者在正式住進定點醫院前還去過小診所。在社區第一次調查的時候,這一點被漏掉了,在之後的調查中又補充了進來。」張斯鈺說。

晚間,張斯鈺到各個社區走訪,每到一個社區,都會有不少工作人員圍上來——多長時間內和病例有過接觸、什麼樣的接觸範圍和接觸程度才算是密切接觸者?雖然有了理論「武裝」,但在實際操作中,大家還是有些拿不准。

「首先要確定病人是什麼時候發病的,然後再往前推三天,每一天都在哪裡、乾了什麼,和誰接觸、有沒有帶口罩,一定要非常細緻。」張斯鈺告訴他們。

「那如果一家人分開住在樓上樓下,樓上的家人從來沒有下來過,也沒有一起吃飯,廁所也是分開的,這種算不算密切接觸者?」有社區人員問張斯鈺。她回答:「如果沒有下來,也沒有接觸餐具,就不屬於。」

那天晚上,張斯鈺一共走訪了3個社區,第二天上午又走到了4個,「社區人員也很著急,有時候我還沒到,她們就提前到臨近社區先來找我。生命無小事,大家都一門心思想把事做好」。

見招拆招,基層調查者「一百問」

除了講解專業知識,張斯鈺也會分享一些流調「小竅門」。

有的患者發病前還在工作,但其所在公司人數眾多,社區人員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張斯鈺給出的建議是,可以聯繫單位要求協助,調取當天的出勤紀錄和人員安排。

還有的患者是在社區附近開門店的老闆。「每天這麼多人買東西,怎麼查?」社區人員十分苦惱。張斯鈺支招,現在很多人會用二維碼支付,通過查詢二維碼收款信息,就可以知道客人和該門店老闆有過接觸。

還有的患者,實在想不起之前幾天做了什麼。「我就告訴社區人員,可以讓病人看朋友圈等來幫助回憶。」

大排查任務重,不少居民不願配合。「住戶把我都拉黑了。」社區人員向張斯鈺抱怨,更有甚者,還會遭到居民的威脅,被打罵的情況也出現過。

「我會告訴他們,按照現在的法規要求,必須要對確診病例進行調查,如果居民不配合,你可以先讓派出所給他們打電話,講講法律的制約,讓他們明白調查的重要性。」張斯鈺說。

截至2月24日,黃岡市的大排查暫告一段落。接下來,她需要集中精力深入調查幾起聚集性疫情。「現在仍然是攻堅戰,雖然艱苦,但大伙兒勁往一處使,我們很有信心。」張斯鈺堅定地說。


編輯:小葵